【转载】论文署名别乱来,否则后果很严重
(2011-10-07 14:07:21)
标签:
杂谈 |
每个学科都有一套自己的论文署名惯例或者潜规则,处在圈子中的人一般都会遵守。一般也没有人拦着你挑战这种惯例,因为惯例毕竟不是法律。但是如果你不小心做出了重要工作,而且恰好相关的论文署名违反了惯例,那么你就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烦恼。
很多专业的论文署名讲究“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前者就是排名第一的作者,后者就是与投稿杂志编辑部打交道的作者。如果论文的作者超过两个,那么“第一”和“通讯”作者通常被公认为对该研究成果贡献比较大的,可以获得credit的。该论文万一哪天要是得了奖的话,那么一般荣誉非这两位作者莫属。
在高能物理学领域,论文的作者署名有个国际惯例:按姓氏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贡献大小排列。依照这个惯例,外人无法直接从署名顺序上判断哪位作者的贡献最大。国内很多单位套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路子来对待高能物理学家,结果常常会张冠李戴。比如我老人家的姓氏字头X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排在其他作者后面,当然比姓“杨”、“张”、“周”的同行还要幸运些。做不了第一作者,咱还可以争取做通讯作者。可是高能物理学界一般也不太讲究通讯作者。我和学生合写的文章,大多数情况下都叫他们上网投稿,那么他们自然就成了通讯作者。而真到了和审稿人或者编辑吵架的时候,还得我老人家披挂上阵。
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文章数目都有最低要求,达不到标准的话,毕不了业或者拿不到学位。有些高能物理学界的导师出于好心,或者觉得有的学生对某篇论文的贡献确实最大,会违反惯例把她或他的名字放到第一作者的位子。这样做的后果有时候很严重。
举个真实的例子。圈里有个很优秀的王姓博士生要申请一个奖,评委们发现他的论文有些奇怪:那些按姓氏字母顺序排列的文章,导师排在他前面,引用率往往比较高;那些违反署名惯例的文章,虽然他本人是第一作者,论文的引用率和影响力却不够高。于是乎评委们很犯难:知道你们高能物理界喜欢按字母顺序来排作者的座座,现在你们自己破坏了这个惯例,那么我们只好按“第一作者”的潜规则来评价这位同学了。结论是:他的第一作者文章不够好,而好文章好像都应该主要归功于导师(第一作者),所以这个奖不能给他。可惜了!
李政道先生和杨振宁先生的世纪大分手,在很大程度上也和论文署名的顺序有关。大家都知道的Yang-Mills理论的文章,就没有按照惯例来,所以所有的人都相信这篇论文的credit主要归杨先生。这是毫无问题的。问题在于杨先生和李先生合作的一些文章,其作者署名也没有按照姓氏字母顺序的惯例来。好吧,那就按第一作者的大惯例来看待他们的工作好了。可是偏偏两个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那篇文章,是按照姓氏字母顺序的:李在先,杨在后。如果从高能物理界的署名惯例来看,我们不能说谁的贡献更大,这一点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明白。可是如果他们先前的论文署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小惯例,那么从“第一作者”的大惯例来看,李先生的贡献就自然而然地非常显要了。杨先生本人在1989年7月7日写给恩师吴大猷的信中,流露了他对这个问题一生的纠结心情:
“我做过大错事:如果1956年宇称文章我写了以后,把作者签为Yang and
Lee,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2011年全新修订版,第306页)
当然那段历史的真实情况,也只有两位大师本人清楚。局外人只能是雾里看花和水中望月了。
我前些年带学生的时候,偶尔也会把张姓和周姓学生的名字放到自己前面,因为觉得他们对论文的贡献明显比我大。后来有朋友觉得奇怪,我自己也觉得奇怪,就在课题组立下了严格的规矩:今后论文署名一律按国际惯例来,不再破例。对于那些姓氏不得不排后面的学生,我就鼓励他们自己发表文章,这样别人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我的学生张贺和周顺在读研究生期间,每个人都分别发表过单人单篇他人引用率超过50次的论文,这是他们自己的骄傲,也是我这个做导师的骄傲。至少说明,我不太贪,好吃的也给学生一部分,或者让他们自己吃。^_^
至于我本人,刚数了一下,以唯一作者发表在国际重要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有50余篇,占我的论文总数的近1/3,其中单人单篇引用率最高的超过了300次。所以在圈中同行们基本不怎么怀疑我老人家的工作能力,也可以推断那些我和合作者一起发表的文章,即使我的排名靠后,我的贡献也应该是重要的。这个例子不在于自我表扬,而在于说明,遵守惯例之余,你总可以找到办法克服惯例带来的不利因素。
总之,论文署名别乱来,否则后果很严重。郎利格朗、郎利格朗、郎利格朗来郎利格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