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1/large/7ee0ef42jw1f7wnda2dixj20fa0b4775.jpg
《西游记》影视剧大家一定都看过多遍,央视版气势恢宏的长篇巨作,周星驰电影中的爱欲觉悟,各自精彩,网上也有诸多升级打怪天宫官僚的点评。
但《西游记》终是一本佛理哲学著作,纵观网上的朋友们,对次观点表述倒是不多,归起原因,可能是对佛学的东西了解的不多,而佛学恰是《西游记》漫漫长路的正解。
《西游记》中写唐三藏从西天佛祖取回的经文中,有很多重要的著作,例如《金刚经》《心经》都是真实存在的佛学巨作,而吴承恩也必定仔细研习其中奥妙,否则不可能在写作有中有这些精彩的诗句。
http://ww3/large/7ee0ef42jw1f7wnfa1xbkj20m80hc41j.jpg
若解其中精髓,非《西游记》和《金刚经》原本著作不可,所以我在读《西游记》的同时,将《金刚经》也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其中太多有趣的玄妙智慧,本文就从这点出发,试解一二。
《西游记》第九十六回,也就是唐僧已经历经千辛万苦,即将到达灵山的目标,吴承恩写了以这么一段话:
色色原无色,空空亦非空,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劳说梦。
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
这句实在精彩,全本《西游记》十万八千里的一路风雨尽在此中,可比《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读解此句之前,先了解一些佛家的偈语(jì
yǔ),佛学不同白话文的圣经,佛学在中国古代往往是由文学大师翻译整理,融合了古文中精妙优美的诗句,读来意境远长,往往是反复诵念,不知不觉星辰转移直至天明。
而将这些古文翻译成古汉语诗句的真实历史人物是谁呢?
就是《西游记》里的那个看似懦弱的唐三藏。
http://ww3/large/7ee0ef42jw1f7wngzv6u5j20eg0alta2.jpg
而吴承恩写出的这句偈语,也是意境长远,可谓通读《金刚经》后的觉悟之笔。
第一句“色色原无色”
第一个“色”,做动词讲,指的是追求,第二词为女色,“色”在佛学中原意不一定是女色,指的是人们对缤纷世界中的欲望追求,但西游记中的白骨精蜘蛛精,均是以女色出现。所以这里的意思指的是女色,但后面为什么说“原无色”呢?
http://ww4/large/7ee0ef42jw1f7wnjuqk3dj20d40angmh.jpg
这里就带出了佛学修持法《白骨观》,这也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由来,一切色欲令世人难以摆脱,唐三藏迷了双眼,连孙悟空也连打三回,终究乱花迷人,生死无常,只是白骨一具。因此“色色原无色”,唐三藏除去了心魔,重踏征途。
顺带一句,beyond以乐队名义创作的最后一首歌,《长空》中的歌词:笑望长空以道灭道,即有佛学的“苦,集,灭,道”之意。
第二句“空空已非空”,这里先要说一下三个徒弟,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的名字由来。
空,能,静(净),正是印证了佛教中的三个境界,也是吴承恩的巧妙安排,
空:舍得一切,放下一切,所以能来去自如。
能:能容一切,能载宇宙一切万物。
净:心无任何邪念,内心纯朴,六根清净。
按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便是这里的最好解释。
先说一下“相”是什么意思,这里的“相”指的是“着相”,什么是“着相”?很多人不明白,解释起来也不太容易,大致的意思是“过于追求自己想达到的一个状态而失去了本心。”我常用大白话和别人举例子:为了学雷锋而学雷锋,这便是一种着相。
“诸法空相“的大致意为,各种心法你都不要去刻意而为而迷失本心。
“空空已非空”这里第一个空,依然做动词,意为追求一个“空相”的境界,这句就很好理解了:
“空空已非空”: 你在取经的路上去追求一个空相的境界,终于明白这世界并不是虚无的,它在那里不生不灭。
http://ww1/large/7ee0ef42jw1f7wnmblms9j20go09d0um.jpg
所以引出后面这句:“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劳说梦。”安静,喧嚣,说话,沉默,你醒着,你睡着,这世界不增不减。
http://ww1/large/7ee0ef42jw1f7wnpfbctyj20nf0fjgm6.jpg
由此,我们明白了另外一个佛家偈语“相由心生”。这里的“相”,并不是相貌的意思,而是“着相”的意思。这也是很多人会理解错误的一个用词。
解下来这句话:“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
这段我苦苦思考想了很久,为什么说又用用中无用呢?唐三藏太无能?孙悟空难道本领不够大?猪八戒和沙和尚也会得三十六般变化,这句到底是说谁的呢?结合西游记全篇,夜近窗白的时候,我终于明白。
http://ww2/large/7ee0ef42jw1f7wnsbdki9j20zy0fvgms.jpg
这句其实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是师徒四人,有用无用之间,吴承恩有意略去二字,就是信念。
孙悟空和三个徒弟都有极大的本事,纵横万里,降妖除魔,唐三藏在用他们的时候,却从无需去考虑怎么策动他,降妖除魔之际,三个徒弟也完全不去计较自己是不是个有用的人才。
不计功名的最大理由是什么? 就是信念,因此在十四年的慢慢征途中,三人各自施展本领,无意中却留下千古功名。
接下来“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就像一棵树上的果实自然而然的成熟,已经流世传芳,就没有必要再去追问当初是谁栽培和种植了吧。
http://ww3/large/7ee0ef42jw1f7wnw26nuvj20fa08lq3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