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老师开学给家长的建议

(2013-09-06 09:43:29)
分类: 2013市小课题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至关重要。家长教育素质的高低、优劣直接关乎着孩子的身心是否健康、和谐成长。孩子的身心成长和学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因此就要求家长多学习和了解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的教育素质,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身心和谐成长,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营造和谐、文明的家庭。

(一)、家长应该了解的一些学习的方法,帮助和鼓励孩子学业进步。

作为家长了解一些基本的学习的方法,才能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也才能取得孩子的认可。以下方法供你借鉴:

1、重要的学习就是先督促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规矩:学习之前要细致做好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切忌丢三落四,切忌拖拖拉拉;进了课堂要聚精会神,课堂是孩子学习的主阵地,就是学习的战场,试想课堂上失败了,再要找机会弥补是很困难的,往往事倍功半、无功而返。自己自习、自修也要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2、经常性地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反应、学业变化情况,经常就社会、学校或班级的话题与孩子进行讨论和交流,主动倾听孩子的看法和意见。家长切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切忌动辄训斥、高高在上;切忌只为分数,实施高压;平等地与孩子讨论和交流学习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在这个前提下你的帮助和引导才能有效果。

3、经常性地发现孩子学习上的优点和进步,及时地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台阶,让孩子跳一跳能够的着,使之身心愉悦地在学业上一步步走向成功。

4、家长要做孩子学习的楷模,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有益于促进学习进步的方法,鼓励孩子积极地去尝试,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如有意识的联系生活实际、家庭实际、社会实际,让孩子学以致用;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参与同学讨论,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鼓励孩子有疑必问,问则及时,问则变通,提出问题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督促孩子有错必究,有错快究,究则必牢;作业要独立、及时完成,作业就是自我检测,可以文理交叉,提高效率;及时复习,强化巩固等。

(二)、家长应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1、讲究合理的营养搭配,不可暴饮暴食、偏食、挑食等情况,家庭的饮食爱好、习惯要注重科学化,根据家庭成员的不同情况和家庭经济情况作合理的调节搭配。

2、经常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身体及大脑的供氧量。现在出现在校园内的怪现象是不少孩子不愿运动,究其原因是“太累”,做个课间操也懒得伸胳膊,这种健康的意识令人堪忧。

3、加强对孩子心理调适的指导。作为家长要注意观察和了解孩子情绪、心理变化的情况,及时地帮助和鼓励孩子进行自我调试:让孩子经常作深呼吸,凝神静气,及时排解压力和紧张的情绪;经常鼓励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我能行,一定能行。

4、家长和孩子一起经常读一些好文章,听听优美的音乐,观赏优雅的舞蹈,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调。家庭文化氛围的创设如何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的一言一行,直接映射出家长教育素质的优劣。家庭教育是母机,是基础,做家长的要时刻做出表率。

5、家长应重视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民主的家庭氛围,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机会扮演好当家长和当朋友的双重角色,这对于孩子在学校和社会正确的处理好与同学、同事之间的友好关系是有益的。由于家庭矛盾、夫妻不和以及对孩子的自私、任性的放纵不利于孩子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好坏,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学习质量和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科学的教育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这需要家长做个教育的有心人,时刻注意学习和借鉴,大有裨益。有专家提出:“家庭成长就是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家庭成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家庭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和谐、健康与快乐的成长。”

   (三)具体操作:

1、做好每日课前预习(家长检查学生的预习本)

       2、作业:(1)正式作业的完成(家长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是否纠错)

                2)练习作业(特别是周末的练习题)

3、准备纠错本(家长检查是否常用)

       4、家长经常鼓励学生善于问问题,勤于思考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