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卡西尔《人论》下 读书笔记

(2014-12-13 11:02:11)
标签:

情感

分类: 读书笔记

卡西尔《人论》(下篇)读书笔记

 人用什么来表明自身的特殊性?智力吗?进化论抹杀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明显区别,人成了动物的一种。而随着解剖学的发展,人在生理学和解剖学上与动物有着某种同质性,甚至在智力结构上也存在同质性。所以“智力”已经无法用来用来做质的区别,本身成了无用的词语。本能呢?杜威说“人已经被归结为一定数量的原始本能的集成;这些原始本能是可以在数量上计算的、按目录分类的,…………但在事实上,正如对于不同的刺激条件有着许多不同的反应一样,有时候我们的目录仅仅是为了一种目的而作分类。”“(P94)智力”与“本能”已经过时了,无法用来为人类作质的区别。

人的与众不同不在于智力,不在于本能,而在于人的劳作,在于他通过符号来创造文化。所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神话、宗教、语言、历史、科学,这些成分都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冲突,但又构成一个有机体,共同奏响同一个主旋律,为人的哲学提供了一个言说的基础。它们处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但都是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解释,是用符号所创造的关于人自身的文化。想要解读人,理解人的定义,便要洞见这些人类活动各自的基本结构,同时更要认识到它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统一性,如同放射出去的射线,最终有一个聚合的焦点。

 

[人与文化]

卡西尔的全部哲学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就是“人——符号——文化”,也就是人用符号来创造文化。这样一来“人的哲学”、“符号哲学”和“文化哲学”就合为一个哲学。要想研究人的哲学,就需要了解符号哲学和文化哲学。在《人论》的上篇,作者论证了人类是符号的动物,人的本性需要用符号来定义。卡西尔认为人的本性在于不断地劳作,在于不断的创作,用自身的符号来创造文化。要想了解人,就要了解人用符号创造的文化。所以《人论》的下篇就是依次研究人类文化的各种现象——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等,力图论证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而不是被动接受实在世界直接给与的“事实”而来。

从神话来看,它产生在人类发展的最早阶段,看似是“莫名其妙”的存在,没有什么是不能被做出一种神话的解释的,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人们总会惊讶的发现,同一种思想遍布全球。但是研究神话确实困难的。神话的对象是实在的,但创造它的原始人类却带有着感性。神话所最初感知到的并不是一个客观的特征,而是一种“观象学的特征”,是充满了感情的。“原始人并不是以各种纯粹抽象的符号而是以一种具体而直接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感情和情绪的,所以我们必须研究这种表达的整体才能发觉神话和原始宗教的结构。”(P110)神话是无法被理智的,它“真正的基质不是思维的基质而是情感的基质”。(P113

原始社会人们所有的行为都指向一点——“生命一体化”。原始社会人们崇拜图腾,他们通过图腾将自己与动物、植物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确信自己就是自己所信仰的图腾的后代。他们的思维是原逻辑的、神秘的。在将自己与动植物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中,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生命的社会,万物都处在同一个层次上。而在连续性秩序上,人类同样在否认死亡,逝去的生命会在下一代身上复活,代与代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有的只是对生命无法毁灭的坚持。祖宗崇拜被看成是这方面思想的代表。原始人的认识中充满着这样的感情:生命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没有明确界限的。他们否定死亡,不朽是被肯定的,而死亡却是要被证明的。所以说,要想了解神话,那必然要意识到神话的感情基质,神话是人类对世界的自身的认识,并不是被动的反应实在,而是一种,主观的创造,是对生命无限永恒的肯定和对死亡的否定。

宗教与神话是如此的相似,在神话中就存在着原始的宗教。当旧的神的概念受到攻击时,一种个别人的新的宗教理想便开始产生和流行。人对生命一体化的感情让位于人对个体性的特有意识。在神话的发展过程中,禁忌概念开始出现,这些禁忌压得人喘不过来气,人们需要一个新的道路通向人的发展,这时宗教开始介入,宗教融入了生命一体化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它有给个体性的感情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机会。当巫术破产,人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找错了原因,紧抓着一头什么都没系的绳子时,宗教的意义开始被发现。宗教产生于人的依赖感,产生于人对伦理道德的认识,它不是神话想象和审美想象的产物,它是伟大的个人意志的表现,在对善恶的解读中,人获得了一种选择的自由,人可以自己做出决定,靠着这种决定,人能与神进行沟通,获得一种神性,向着更积极、更自由的方向发展。

语言,作为人类独居的特性,人们对于它的起源总是充满好奇。在神话学上,当原始人认为他所处的世界并不是一个死寂的世界,而是可以倾听的世界时,他便有了表达、请求的欲望,语言由此产生。而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来,语言产生于拟声,意义与事物之间总要存在某种同质性,这样才可以被认知,而这种同质性,便生发了语言。而从实践意义上来看,修辞学的兴起表明人们认为“名称并非旨在表达事物的本性,它们并没有客观的对应物。它们的真正任务不是要描述事物,而是要激发人类的情感;它们并非只是传递观念或思想,而是要促使人们去行动。”(P159)在生物学观点来看,人类的发音与物理世界无关,它不是一种标记,而是感情的抒发,感叹说认为语言是人类情感的无意识表露。当撇开人类言语这个事实而看它的结构时,语言又成了一种“隐喻转移”,语言在被用于命名之前,只是表达情感的喊叫,而当它被作为名称使用时,便获得了作为传递意义的符号的任务。关于语言的起源的问题吸引着人们的研究。作者卡西尔认为,对这个研究在方法论上,需要坚持历史的比较和哲学的描述相结合。洪堡认为语词以及各种语言规则只能存在于连贯的言语行为中,语言并不是一种现成的东西,而是连续的过程,是人类心灵运用清晰地发音表达思想的不断反复的劳作。(P168)实证主义、现代结构主义、普遍语法等都想理清语言这团乱线。要想理清,可以从逻辑的次序和发生学的次序双重角度出发。命名和分类作为语言的最基本的特征,在对这二者的分析中,似乎能看出人类的语言总是符合并相应于一定的人类生活的形式的,语言是人与客观世界打交道的工具,运用这些语言,我们形成对世界的客观的、理论的认识,而非被动的,被给予的认识。这种认识需要语言从具体向抽象发展,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但“这个进程中每一个新的进展,都导向更为广泛的概念,都导向对我们的知觉世界作出更好的定向和安排。”(P189

艺术作为最明显的人类现象,它到底是摹仿的还是创造的,这似乎也被不断讨论着。卡西尔认为艺术并不是单纯的复写,“一种实在的单纯复制品的价值始终是非常成问题的。只有把艺术理解为我们的思想、想象、情感的一种特殊倾向、一种新的态度,我们才能够把握它的真正意义和功能。”(P234)艺术让我们能够将事物形象化,但人是有能动性的,他能选择着眼点,选择态度,既可以这样看待,也可以那样看待。将表现与再现泾渭分明的区分开来时难以维持的。

而历史,作为人对过去事件的再认识,看似是应该客观无比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卡西尔认为一个历史学家,所做的并不是冷漠而冷血,而是在全面观看之后的包容,既包容敌人,也包容受害者,成为一个静观者。历史学并不是关于外部事实或事件的知识,而是人对于自身的再认识。“如果不是为了向你自己描述这动物的话,你又何必研究它的外壳呢?…………真正的历史只有当历史学家穿越时间的屏障开始解释活生生的人时才得以存在。”(P268)历史世界是一个符号的宇宙,历史事实与物理事实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历史学中所寻求的并不是关于外部事物的知识,而是关于我们自身的知识。所以卡西尔在最后说:“诗歌不是对自然的单纯摹仿;历史不是对僵死事实或事件的叙述。历史学与诗歌乃是我们认识自我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建筑我们人类世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P285

“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P286)它的一般功能是给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永恒的信念,一种稳定的、固定的平衡。他开端于“对简明性的追求”,但是人类世界确实错综复杂的,所以科学并不是孤立的描述事实,而是力求给人类一种综合观。所以它需要一种新的秩序、新的解释形式。数的语言的发现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数作为一种新的符号,物理、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问题似乎都能用数来解读,这种数并不是简单关系的符号,而是“关系的关系”的符号、“关系的关系的关系”的符号。它成了一种普遍的语言符号,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工具。现代认识论将数看成一种特殊的获取知识的工具,科学家在它的帮助下对这个世界进行描述与解读。在这样的观点下,科学所需要的就不是形而上的决定论,而是方法论的决定论。科学家运用这种普遍的符号体系来描述和解读这个世界,并且这种解读不是被动的服从,而是自发的和创造的。科学就体现了人的最高的力量,同时也成了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分界线,人通过它来标明自身的特殊。

所以综上,作者认为,“在语言、宗教、艺术、科学中,人所能做的不过是建造他自己的宇宙——一个人类经验能够被他所理解和解释、联结和组织、综合化和普遍化的符号的宇宙。”(P304

 

人的自我解放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社会的动物,但现在看来社会性并不是人的唯一特性,某些动物也有社会性,比如蚂蚁、蜜蜂。除了社会性之外,人还有情感,还有思想。人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动物,在同一化、群体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区分化、个人化的活动。人,生活在社会中,服从社会的法则,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改造社会形态和意识以促使社会更好地发展。但同时,每个人也在自由的选择,自由的发展着。“人不可能过着他的生活而不表达他的生活。”高级的人已经发现了用来传播和巩固自己成果的方式,而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使得人具有了个体性和永恒。这两种活动相互拉扯、相互平衡,成为一种张力“我们可以说它是稳定化和进化之间的一种张力,它是坚持固定不变的生活形式的倾向和打破这种僵化格式的倾向之间的一种张力。人被分裂成这两种倾向,一种力图保存旧形式而另一种则努力要产生新形势。”这种斗争可以在人类文化生活的所有领域中看到。

在神话与宗教中,原始人坚守着根源,年代的悠久性成了最神圣的东西,这种悠久性被传承,成了神话的根基。例如每一个仪式步骤都是严谨而不可变更的。但随着动态形式宗教的发展,这种禁忌被打破,人获得了一种宗教的自由。

在语言领域,为了抵挡时间的消解与破坏,完成交流的重任,语言必须具有一种稳定性和经久性。但是,语言除了交流的任务,还有传承的任务,一代传给一代,但代际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使得语言发生变化,“一种语言从一代人传递到另一代人绝不可比之为简单的财产转移”,保存与革新这两种倾向互相拉扯,推动着语言的发展,让语言始终保持着生命力。

对于艺术而言,革新是那么的显而易见,艺术排斥复制传统与重复,它赞美独创、创造、个性。这似乎让我们看不到保守的力量,但正如没有哪位诗人能创造一种全新的语言而必须使用之前的语词与规则,艺术家所做的是给传统以新的生命,但这并不表示完全抛弃传统。美学理论中摹仿说和灵感说的争论就未曾停止过,这不就是传统与革新相互拉扯的最好验证吗。科学不同于艺术,在科学家身上,我们能看到各种独特的气质与心理,但科学内容,是需要抹去个人特色的,科学追求的是用宇宙的尺度看宇宙。

神话、宗教、语言、历史、艺术和科学,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看到对立、摩擦、冲突。它们朝向不同的方向,遵循不同的原则。但作为组成人类整体文化的部分,我们又能看出这些成分存在着一种张力,在撕扯与平衡中推动者人类文化的发展。在对这些成分的了解中我们能发现人类的一种力量,一种“建设一个人自己的世界、一个‘理想’世界的力量”(P313。就像四散开去的射线,根源处有一个共同的焦点,那便是人的发展。这些看似不和谐的东西其实是人类整体的组成部分。“每一种功能都开启了一个新的地平线,并且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一个新方面。不和谐就是与它自身的相和谐;对立面并不是彼此排斥,而是互相依存:‘对立造成和谐,正如弓与六弦琴’。”所以尽管这些部分看似不同,但作为人类整体的文化,可以被看作是人类不断自我解放的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