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
(2012-03-02 19:14:2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我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 |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
龚智慧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上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经典成为千古绝唱。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学习他们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水调歌头》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有着极其丰富深广的意蕴,它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达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晴圆缺中阐明人生哲理,贯穿着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深刻而独到的思索,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永恒魅力。
(一)导课:播放王菲歌曲《明月几时有》,视听觉的交织将学生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学生兴趣盎然,为新课的讲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授课中,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诵读欣赏(包括整体感知、展开想象)、朗读训练、三走进(走进文本、走近苏轼、走进月亮)等等环节,学生始终积极用脑,发挥想象,讨论热烈,回答问题一个比一个精彩。面对现实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班上展示,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情景剧的表演、全班同学的朗诵表演、表演唱符合初二学生喜欢模仿、善于表现的年龄特征,学生踊跃参与,角色表演比较到位。令同学们更透彻地理解了本首词的意境,完成了知识目标。
“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国学汇报表演非常精彩,两位小主持人巧妙地将本首词与学校开展的“走进国学,品味经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同学们了解了国学,知情懂礼,令同学们的情感得以升华,情操得以陶冶。
结束时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全班表演唱,课堂意境得到了升华。
整个教学过程,我厚积薄发,循循善诱,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广开语文资源,教学设计精巧。在“情景导入,引出苏轼——了解作者,熟悉背景——诵读欣赏,整体感知”的自主学习中,在“走进文本——走近苏轼——走入月亮”的合作探究中,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应用的范畴。《新课标》中三个维度的目标在不同学生身上都有较高的达成度,再生附加值得以体现。
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师生互动、程序灵动、注重多元化的学习,体现三级能力的培养:运用、迁移、创新。如“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国学汇报,巧妙地将本首词与眼下学校、乃至重庆、全国开展的“走进国学,品味经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起到了与时俱进的作用。面对现实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班上展示,从而实现了情感目标、育德目标。
快乐学习才是有生命的学习。这节课上,同学们思维活跃,参与度高。时而齐声吟诵、时而起舞弄影;时而动情演唱;时而挥毫泼墨。学习过程是快乐的,自然是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学习。
总之,这是一堂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的语文课,更是集中情境剧、诗朗诵、绘画、器乐、演唱(包括独唱、全班表演唱)等多种教学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艺术课。教学设计新颖,具科学性,趣味性,教学内容的程度、广度和深度把握较好,较好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新课标要求。
虽然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想,学生已经从这堂课中感受到了词的魅力,他们已经能饶有趣味地在词苑中漫步了。鲜花因芬芳而美丽,鸟儿因翅膀而翱翔,学习因兴趣而吸引,如果我们的诗词赏析课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住学生的心,那么我们又何愁学生喜欢不了古典诗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