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 参访五祖寺
相比于近年来重建簇新的四祖寺,五祖寺就显得有些老旧了。新老建筑间杂其间,山门和天王殿是已故武昌归元寺的昌明老和尚在上世纪80年代主持修复的。大殿左侧的一栋建筑现在成了危房,正在拆除。由于殿宇众多而空间狭促,各殿紧邻累叠,行走其间好像走进了江南的弄堂。五祖寺当初的规模要比如今的大得多,想当年五祖在黄梅双峰山接法于四祖,大开法席,由于门人太多,另在不远的东山开辟新的道场,接引学人,常住门人多达千余人。那是何等壮观的场面!
五祖寺在禅宗的历史上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六祖慧能大师著名的接法偈子就发生在这里。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那时的六祖还没有剃度出家,只是一个在后院破柴踏碓、目不识丁的杂役。 那时节,寺庙里懒懒的春日,花在阳光下静静的开放,鸟在树梢上鸣叫,还能听到慧能小师有节奏的踏碓声。
当年六祖踏碓的地方如今也修复了,供大家参观。不过地点似乎不太对,如今踏碓的地方放在了方丈室前的南廊的旁边(著名的偈子就是写到这南廊的墙上的),方丈室处于整个寺庙的最高处,碓房似应在大寮附近,而大寮是寺院的生活区,比较靠近寺院的下方处。
无论如何,禅宗历史上最伟大、最令人激动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如果把《六祖坛经》改编成一出三幕话剧,第一幕求法,第二幕潜遁,第三幕弘法,那么第一幕就发生在这东山禅寺里。在这里,我更多的是缅怀五祖弘忍大师,以及他选择和培养接班人的手法。当年达摩大师面壁九年,终于等来了二祖慧可,而弘忍大师门人逾千,却慧眼识才选择了白衣加文盲的慧能。
五祖做了以下几件不一般的事情。由此可见禅宗的不拘形式和博大气量。
1. 挑选了一个未出家人做接班人。(“能者得之。”)
2. 本性无关文字。所以五祖敢挑选一个大字不识的人做接班人。(“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3. 放弃了《楞伽经》的传统,改传更简便、更直接的《金刚经》。(“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4. 放弃了传衣钵的传统。(“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
五祖初试学人的方法很直接。他会提出三个问题,前两个是试探性问题,第三个是决定性问题。
一问:汝何方人?
二问:欲求何物?
三问:顺着学人对第二问的回答而抛出的一个关于见性的议题,不一定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论点,看学人的反应。
此三问一出,五祖对该人的根性就心中有数了。当年慧能大师的回答令五祖大悦(“这獦獠根性大利”)。紧接着,五祖就把慧能打发到槽厂去随众作务了(“汝更勿言,着槽厂去。”),这样慧能在后院破柴踏碓,一干就是8个多月。这是为什么? 我觉得这就是五祖的高明之处,培养接班人是要假以时日的。
1. 善根利器很重要,但也要看此人的德行,而这是需要时日来观察的。(此次参访团行至三祖寺,在前任方丈宏行法师的纪念馆里见到宏行法师留给后继的一则嘱咐,曰:”有才无德者拒用,有德无才者能用。切记!”)
2. 为历练学人而设。慧能为作佛而来,却只令其破柴踏碓,8月有余。若是普通的一个人,则早已有了退心而放弃了。
3. 告诉学人佛法就在日常中。慧能大师在8个月的劳役中应该有所领悟,后来他的曹溪弘法,有偈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4. 慧能大师在寺里生活了8个月,可以充分了解寺庙和僧侣的生活、组织结构、办事方式、仪式仪轨、等等。为未来执掌一方丛林、弘化四众打好基础。
5. 在寺院里修道,不一定是要诵经、打坐、念佛。慧能不需为柴米油盐奔波,一心破柴踏碓,守心不移,一心办道,也是一种修行。(“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假以时日,则“米熟矣”。
6. 在这8个月中,五祖除了冷眼观察,也不是对慧能完全不闻不问。(“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7. 最后观察时机成熟(“米熟久矣,犹欠筛在。”),则为之说法,令言下大悟,传衣付法。
8. 付法后,教之以行止之道。(“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因为初开悟的学人也需要悟后起修的,做好保任的工作。
五祖大师实在是一代宗师,8个多月挑选了一位合格的接班人。禅宗在六祖大师的手里,继续发扬光大,繁衍出五家七宗,从此独耀神州大地。
参访团团长说我们这次祖庭参访团的福报非常好,前几次都没能请到五祖寺的法师带领参观,而这次我们不仅请到了五祖寺的法惠法师为我们讲解,而且我们第一次在五祖寺里吃了午饭,还被邀请品尝了五祖寺的禅茶,每人还得到了一份礼物。大家尽兴而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