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手表系列 |
Mark(马克) X曾供英空军使用
IWC(万国)在1868年由来自美国波士顿的工程师Florentine Ariosto Jones在瑞士近德国边境的 Schaffhausen成立。当时配备Jones Caliber的IWC(万国)怀表大幅度改进了走时精准度和不同温度下的恒定水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确立其市场地位。到20世纪,腕表市场冒起加上电子科技工程、航空飞机技术的发展,电磁性对机械表运行的准确度产生极大的影响,各品牌于是开始研发能够在飞机机舱内阴暗且充满电磁辐射环境运作的腕表。当时IWC(万国)发明了B-Uhr飞行表,除了改为方便计时的中央大秒针外,并在表盘和机芯之间置有抗磁软铁(soft iron)内层,保护机芯不受磁场干扰,影响机芯运行的准确度。后来IWC(万国)进一步将此防磁技术发扬光大,在1943年创作了日后著名的Mark X飞行表供英国空军使用,后来又在1948年间推出Mark XI,逐渐演化成品牌Pilot腕表内一个备受注目的分支,防磁性能是其特点。
抗磁力高 每米8万安培
Mark(马克)腕表在IWC(万国)的历史中,除了与Pilot腕表有关,亦与品牌的Portuguese不无关系。虽然留下来的更早的Mark系列腕表资料不多,但在Mark X令Mark系列成名之前,至少还有Mark IX腕表。IWC(万国)在1930年代推出了Caliber 83机芯,是介乎怀表机芯和真正手表机芯之间的设计。Caliber 83以6块式机桥镶嵌而成,结实设计适合日常生活佩戴,后来加上防磁擒纵装置,成为Mark IX腕表的机芯。Caliber 83的后继机芯Caliber 88和89则同时在1946年问世,前者加入了防震装置,成为Mark X军表的机芯,而Caliber 89则在1947年开始装置在著名的Mark XI上。Mark XI足足生产了长达30年之久,到1981年才宣告停产,并再度改款为Mark XII腕表。而无论是Caliber 83和88,亦曾经搭载在与Portuguese系列非常接近的民用表款。
第一代防磁腕表B-Uhr亦引伸出IWC(万国)的另一系列。腕表配备的Caliber 52SC机芯,基本上是由品牌的Caliber 52怀表机芯研发而来,当品牌的防磁技术开始走上轨道,推出经典飞行员腕表Mark XI后,IWC(万国)亦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腕表的抗磁性。除了抗磁软铁内层、机芯环与背板外,品牌亦应用上能抑制反磁性的Durochrom合金与铍青铜,制作擒纵结构中的特殊组件,让腕表抗磁力轻易达到每米8万安培(80,000A/m),令一般抗磁力约为4800安培的抗磁表相形失色,此技术除了应用到Mark系列上,亦成为后来整个Ingenieur腕表系列的起点。
新推Mark XVII表壳增大
今年推出的Mark系列新表来到Mark XVII。与早前的Mark XVI腕表相比,其精钢表壳的直径增阔2毫米至41毫米。设计师改动了腕表的日期视窗,垂直排列的日期数字,与飞机上的高度仪表设计相近。腕表的防水深度达6巴,搭载30110型自动机芯,提供42小时动力储备。在精确性和稳固性方面,Mark XVII与1940年代推出的传奇表款Mark XI腕表一样,配备防磁软铁内壳,并稳固装配可抵受骤降气压的表镜。新表的内背板、表壳垫圈和表盘均由纯铁制造,可防止磁场进入机芯,同样能抵抗高达每米8万安培的磁场,比瑞士防磁表的标准高出16倍之多。虽然不少表迷也认为Mark XVII应沿用当时细直径的设计,但此「放大版的Mark XI」,仍然不难成为一众Mark迷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