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知识】陀飞轮Tourbillon

标签:
瑞士陀飞轮地心引力误差摆轮杂谈 |
分类: 手表知识 |
简述
陀飞轮,它是由瑞士钟表大师-路易宝玑在1795年发明的一种机械钟表调速装置,它的法文叫法就是叫
Tourbillon,陀飞轮就是由Tourbillon的发音直译过来的!Tourbillon有着漩涡之意,形象的形容了陀飞轮的运作方式,就是旋转!而比较专业的叫法呢,就是称为-旋转擒纵调速机构。
为什么很多人都人为陀飞轮是一种艺术,值得欣赏,更值得收藏?不仅仅是因为陀飞轮把地心引力对机械表中“擒纵系统”的影响减至最低程度,提高走时精度。更是因为它的构造十分精致,其独特的运作模式,常常让人不自觉得着迷,已经把钟表的动感艺术美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历来被誉为“表中之王”。这种旋转擒纵调速机构,可以说代表了机械手表的巅峰技术!而且直到现在,机械手表仍没有一项技术能冲击它在手表界里的地位!
众所周知,地心引力常常会导致钟表运作造成的误差,而宝玑先生发明陀飞轮,正是为了校正地心引力对钟表运作造成的误差。
普通的机械表,由于受到发条松紧不一、金属因为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以及地心引力长久作用的影响,误差较大。
而陀飞轮调速器,则是目前唯一可以不受这些影响的,年误时间差降低于1秒的装置,也是唯一可以达到天文台级的机械表结构。直到今天,几乎所有的表芯、关键零件的制作,都只能在瑞士生产
,而完全原产的瑞士陀飞轮表芯,可以拍卖到百万元以上,更别说装载宝玑陀飞轮机芯的机械表,这几乎是手表极品中的极品,大多数都是给收藏家以高价收买,藏在家里欣赏!
如果把擒纵轮、杠杆(Lever,即马仔)和摆轮及游丝全部置于一载台(carriage),而载台的小齿瓣受第三轮(the
third wheel)驱动,使载台旋转。置于摆轮(balance)上方的第四轮被固定(the fixed fourth
wheel)且与载台轴杆(carriage shift)同心。擒纵轮的小齿瓣(escape-wheel
pinion)与第四轮互相咬合。
因此当载台旋转时,擒纵轮的小齿瓣绕着被固定的第四轮转动,如此一来造成小齿瓣的旋转并以正常的方式操纵了擒纵轮和摆轮(附图:陀飞轮原理)。
整个上述构造被称为陀飞轮框架(cage),这些元件一起做恒定地转(rotate
constantly),以稳定的速率—1分钟、4分钟甚至6分钟—转完一整圈,那么不论表在哪一个垂直位置,此一陀飞轮调速器都以完全相同的的时间转动一圈,这么一来,因地心引力的位置不同,一位置产生的误差将被另一位置所产生的相等大小之误差所抵消。事实上,陀飞轮并不能消除位置误差,只是将误差平均化,但是尽管处于垂直的位置,陀飞轮的载台周期是恒定的。
宝玑在1875年便已提出这个构想,一直到近6年后才制造出来,并于法兰西共和历(大革命时期的历法)花月(Floreal,共和历的第8月)24日—相当于公元1801年4月14日—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内政部部长,说明他发明了陀飞轮调速器,并请求给予他10年的专利。1801年6月26日,他接到专利许可证书。
http://blog.freemerce.com/wp-content/uploads/2012/03/11-300x124.jpg
原理
陀飞轮的原理就是当钟表在垂直位置时补偿地心引力的作用。
换句话说,当一只钟表处于垂直位置时,由于来自地心引力的作用,它的调节控制器,即是其摆轮、游丝和擒纵器,会在每一下摆动时发生难以觉察的快慢变化。如果把调节控制器装设在一个每分钟转动一周的“笼框”上,即可获得一系列的垂直位置。这样便可以使钟表走动时十分准确,并能够互补误差。
这个原理看来十分简单,但实施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原因之一便是“笼框”和陀飞轮的重量不能超过0.3克或0.013盎司——相当于一片天鹅羽毛的重量或两片鹦鹉羽毛的重量。另一原因是,它由72个精细组件组成,而其中大部分为手工制作!
这就是为什么陀飞轮会是手表之王,而且具有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所在了。 陀飞轮欣赏:
tion="Zenith 真利时
缘由
结构
Rougo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