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东先生为崔瑞彬先生弟子,意拳第四代传人。生于重庆,现居北京。幼习四川南拳及硬功,稍长习形意、八卦、太极等拳械,1992年拜在师父门下,不离左右,现为北京武术院意拳培训中心常务副校长。以下为龚东先生在习拳过程中的一些习拳笔录,今转之,以便慢慢学习体会。在此感谢龚东先生的无私分享。
习拳笔录(58)
一、不管是形意,还是心意,始终都没有离开一个意字,所谓离意无拳,拳必有意,意拳之所以叫意拳,就是要突出这个意在拳术训练当中的核心作用。
二、站桩里没有找到的东西,你在试力里一样也找不到。
三、练拳需要有很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只会用左脑的人虽然练的是意拳,但很有可能永远也练不好意拳。
四、人在世上,一要学会结缘,二要懂得惜缘,三要知道随缘。
五、做人要光明磊落,做事要正大光明。
六、拳谚云: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此亦即中有正之谓也。
七、学拳既要合规矩,也要脱规矩。不合规矩,你教不了后人;不脱规矩,你成不了大师。
八、活步试力有一个手脚配合的问题,就我个人的体认,用手去配合脚做起来更容易些。所以,做活步试力时,手移动的速度要比脚移动的速度稍慢一些为好。
九、只会站桩,练的还不是意拳;不会站桩,练的更不是意拳。
十、所谓耍手腕,就是无论何种搭手的形式,我们都要注意利用手腕和小臂之间形成的曲折部位。
习拳笔录(59)
一、站桩是一想即止,一止即想,进一步讲,是一想又不得不止,一止又不得不想;试力是欲行又止,欲止又行,进一步讲,是欲行又不得不止,欲止又不得不行,都是一样的道理,故王老讲“动静一体,动静二字研究起来没完”。
二、意拳不是没有动作,也不是不要姿势,站桩就有不同的姿势,试力、走步、发力等等都有相应的动作,关键在于这个姿势是不是合乎生理,合乎需要,这个动作是不是随机随势,应感而发,正如姚老所说“练习的目的在于试验自己的力量能不能应感而发,并不在于做一招一式固定的进攻和退守的招法练习”。
三、《金刚经》里讲:“应无所住”,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维摩经》里讲:“应无所求”,所谓应无所求而得其法。
四、站桩没有意念不行,没有相应的姿势也不行,站桩里的意念和姿势,就好比是水与各种容器的道理,没有水,我们拿这些容器何用?但没有这些容器,我们又用什么来盛水呢?
五、胯要掖,掖要掖到位;臀要卷,卷要卷到家。
六、练拳要用意,但用意也别过,用意过了也是用力,都是无过无不及的道理,所以师父经常讲,有那么一点意思就行了。
七、养生与技击是一回事儿,但具体要求有所不同,如按技击的要求锻炼,可以有养生的效果,如只按养生的要求锻炼,则未必一定练得了技击,这要看你是什么样的需求。
八、无论什么样的需求,学拳均须由养生入手最为妥当,可视锻炼的程度和身体的状况,逐渐在要求上严格一些,在内容上丰富一些,在方法上系统一些。
九、都讲守中用中,须知守也是用,用也是守,守用是一不是二。
十、意拳是大道,讲的就是一个正大光明,故心正是学拳之首要,所谓心正则法正。心不正者,小人也,是小人就练不了意拳,也练不好意拳。
习拳笔录(60)
一、都说“前手打人,后手用力”,何谓前手?何谓后手?向前去者为前手,向后来者为后手,非手在前者为前手、手在后者为后手,切记。
二、既知前手后手之谓,当知手在前能打人,手在后同样也能打人。
三、不能说站桩就是万能的,但站桩确实有百利而无一害。
四、站桩好不好,谁站谁知道。
五、松中还有松,还是离不得一个紧字;紧中还有紧,还是少不了一个松字。
六、意要点到为止,用意莫过,过犹不及。
七、养生的意念要轻柔舒缓,技击的意念要冷绝脆快。
八、练时心要细,用时胆要大。
九、推手不要想着应该怎么推,而是怎么感觉就怎么推,要把胆子放得大些、大些、再大些。
十、走摩擦步要特别注意体会身体重心的转换。
习拳笔录(61)
一、姚老讲“站桩是本中之本”,换言之,站桩是重中之重,是一切基础的基础功夫。
二、做健舞,动作不要怕大,再大的动作只要收得住就行;动作也不要怕小,再小的动作只要放得开即是。
三、做健舞,动作慢时不要呆滞,动作快时不要敷衍,所谓慢而不滞,快而不滑。
四、练功就是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进步,解决问题就是进步,解决小问题是小进步,解决大问题是大进步,解决根本问题就是质的飞跃,练功如此,其他亦然。
五、站桩最怕的就是学了不能坚持,有人问师父“我还有没有希望”,师父回答说,有没有希望,在于你能不能坚持,特别是在你精神状态或身体头况不好的时候,在外部环境和条件比较恶劣的时候,还能不能坚持,能坚持,你就有希望。
六、用意要用足,意足自然气足,气足自然力足。
七、道德没有制高点,但为人处事要讲规矩,要有底线。
八、练拳一要得规矩,二要循规矩,三要脱规矩,但就是不能坏规矩。
九、所谓功夫,就是一个不断提纯自己的过程。
十、不管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我们都要保持慈悲,做不到慈悲,我们就要学会宽容,连宽容都做不到,我们起码要懂得忍让。
习拳笔录(62)
一、左右不好,站桩要多注意左右的伸展,试力要加强开合的练习,发力要注意两手的分拧,特别强调两手之间的联系。
二、动静处中,言之体;攻守合一,言之用。
三、推手时感觉自己瘪了,这个时候不要急着抽手,你想抽也来不及,最好的补救办法就是屈腕、横肘、旋臂,主要是小臂。
四、拳不是打出去的,而是用身体撞出去的,出左拳时,臀部左撞,右肩撞左肩;出右拳时,臀部右撞,左肩撞右肩。
五、无论是推手,还是实战,控制对手是第一要务,控制对手的要点在于指中,也就是要时时威胁对手的中线,这里的威胁就是最有效的控制。
六、推手中的控制,就是要破坏对手的平衡,使其站立不稳,老话讲让他老是踩着西瓜皮。
七、实战中的控制,就是要牵动对手的重心,使其手忙脚乱,老话讲让他跟着我的路子走。
八、身动,心知之;心动,体察之。
九、双手在下时发对方,要身向前去而手向上指。
十、双手在上时发对方,要身向前去而手向下按。
习拳笔录(63)
一、能得中者,方能得力。
二、都说打人容易控人难,殊不知,打控是一体,打控本不分,控是手段,打是目的,控得好才能打得好,打得好就要控得好。
三、控,要控制对方的中线;打,也要打击对方的中线。
四、意拳里所谓的打间架,就是既要打破对方的间架支撑,更重要的是要打破对方的平衡,不平衡对方就发不了力,即使他发力也正好为我所用。
五、有距离可以打人,没有距离同样可以打人。
六、空拳练习要快慢结合,快慢结合就是养练结合。
七、空拳练习,一是两手要争,也就是两手要有联系,设想两手拉有一根有弹性绳子或皮筋;二是两手要攥,也就是在接触假想目标的一瞬间,两手要有争断的意思,一断即发。
八、技法要练,也要用,都一定要适可而止,以免技法太熟,反而为技所累,耽误了基本功。
九、既要注意两手之间的联系,也要注意两腿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后者,往往容易被忽视,学者切记。
十、要想打得狠,就要迎着上,都说对撞才能出火花,正所谓“二马一错镫”的道理,这里面既包含有打击的力量,更有对撞的力量。
习拳笔录(64)
一、站桩,一是要站够,二是要站通,三是要站透。虽然阶段不同,层次不同,要求不同,说法不同,但都是一样的道理。
二、动则天崩地裂,静则万物一心,如是者,非极松极紧不可,做到极处即生妙境。
三、试力做多少次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一次一定要有一次的效果。
四、效率不够,时间来凑,这是不得已,没有办法的办法。
五、体认在先,疑问在后,不要老是想把什么问题都搞明白了才练,真是那样,这拳你也就别练了。
六、练拳要把自己的劲儿放在脚下,都说四两拔千斤,那是身上手上的事儿,殊不知脚下都是千斤坠。
七、搭手无所谓轻,也无所谓重,关键在于你是不是听着对方的劲儿,听不着,轻了不行,重了更不行。
八、进退处中,进步时跟脚要快,退步时收脚也要快,总之越快越好。
九、力要指中,也就是意要指中。
十、道理道理,讲的都是这个理儿,体认的才是这个道儿。
习拳笔录(65)
一、做事可以不求回报,但不能不算成本。
二、做人可以不计前嫌,但不能不讲缘分。
三、目标在前方,方向在手中,行动在脚下。
四、站桩就是在不断地体察自己周身不得力之处,是真正的自省功夫,内省功夫。
五、练拳如何出功夫?一是用功要得法,二是用功要适度。
六、用功如何得法?一要入规矩,二要合规矩,三要脱规矩。
七、用功如何适度?一要量力而行,二要尽力而为。
八、练拳不要留余力,但要有余兴。
九、练拳聪明是好事儿,但聪明一定要用得是地方,用正了就是好悟性,用反了就是小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十、站桩要用意,但不要助意。
习拳笔录(66)
一、搭手无论轻重,点上都要吃得住劲儿。点上轻,但轻而不滑;点上重,但重而不滞。
二、搭手放人,发与不发全在脚下。脚下合适,不发也是发,脚下不合适,发了也白发。
三、推手本来就是双方接触条件下的实战对抗,只会实战不会推手,功夫难臻化境;只会推手不会实战,功夫难上台面。
四、松得好,才有速度;紧得好,才有力量。
五、力从脚下起,一蹬就有,不是蹬了才有,更不是蹬起来了才有,切莫错练错用。
六、站桩不用力,但一定要有支撑,有支撑就已经有力。
七、都说功德圆满,什么是圆满?圆者,不偏颇;满者,无遗漏。
八、推手要用手,但根本的不只是用手,用的是身子,用的是步子。
九、假借要真,感觉才实。
十、你怎么练习的试力,你就怎么去练习推手。
习拳笔录(67)
一、练拳要有规矩,这样你怎么练也不会出偏。
二、练拳要有要求,这样你只要练就能够提高。
三、练拳一定要听话,老师怎么说的,你就怎么去练。
四、练拳一定要揣摩,老师怎么说的,你是怎么练的。
五、对方重,我就轻;对方轻,我就快;对方快,我就变;对方变,我就发。
六、推手妙在“应合”二字,谁应谁,谁合谁,如何应,如何合,这里要见真功夫。
七、身上放松而脚下有力,这就是松而有力。
八、推手不要有什么想法,既不要想着如何推对方,也不要想着对方如何推自己,以免落入招法,或是犯了招架。
九、点不控制不发,手不沾身不发,脚不踏中不发。
十、推手要松要柔,但不管如何松,如何柔,还是离不得一个紧字,紧早了不行,紧晚了不行,紧长了也不行,要紧得恰到好处,感觉不出紧最好。
习拳笔录(68)
一、文要有品,武要有德。
二、认错即非小人,知耻当然君子。
三、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自尊者重。
四、路有千条,行皆中道。
五、用意,但意不着相;执中,莫执着于中。
六、在沙滩或是沙坑里进行推手练习,是对脚下功夫一种很好的强化训练。
七、为了进一步强化接触性的条件反射能力,我们有的时候有必要把眼睛闭上或蒙上进行推手练习。
八、练拳能事半而功倍最好,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不错,即使是事倍而功半也可以,但就是不能事与愿违,用功不当,既消耗了精力,更荒废了时日。
九、拳要慢练,慢到极处,才见功夫。
十、拳要轻练,轻到极处,自生妙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