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者简介】赵毅许昌学院音乐学院

(2019-08-14 20:42:09)
【作者简介】赵毅 许昌学院音乐学院

  申凤梅国当代最具代表性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派”艺术创始人。在五十多年二百多个剧目艺术实践活动中,她扮演过生、旦、净、丑诸行不同角色,成功地塑造出许多生动、鲜活、性格迥异人物形象,把越调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高度。本文着重从申凤梅创新越调声腔艺术唱腔板式改革实践及特点等入手,对申凤梅对越调创新发展问题进行学术思考。

  一、吸取戏剧名家理念,创新越调声腔艺术

  越调曾经是中原地区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剧种,20世纪30年代之前,演出班社遍布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并辐射陕南、鄂北、皖西等地。当时在中原诸多地方戏曲剧种中,梆剧(即今豫剧)被视为正宗剧种,而“满城锣鼓万人迷,村村都有越调戏”,唯“越调与梆剧相颉颃,其余仅行于一隅而已”[1]。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越调日渐式微并落后于豫剧,甚至新兴中原曲剧也后来居上。申凤梅以革新家睿智与宽广、开放胸襟,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精神,积极引进各家理念兄弟剧种及其它艺术形式精华,从而开启了申派艺术革新创造之门。

  (一)拜师马连良,深悟“诸葛”形象内涵

  20世纪60年代,申凤梅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为师。马连良对其在舞台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服饰、道具、化妆、用扇、束头巾等方面都予以精心指导,教她如何分析塑造人物形象,如何把握表演分寸运用程式,如何通过舞台艺术,刻画人物性格心理活动,以及如何结合自身条件去张扬自己艺术个性、增强艺术美感。

  申凤梅琴师回忆:申凤梅艺术跨越,就是从马连良传授扇子功开始。扇子巧妙使用,为申凤梅刻画诸葛亮形象起到了奇妙点化作用。在马连良精心指导下,申凤梅深刻悟出:扇子对诸葛亮形象塑造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它是诸葛亮智慧形象象征,同时也是诸葛亮传递才智、谋略手段。扇子是人物一部分,应与人物性格融为一体,赋予其人格化情感色彩。申凤梅体味京剧韵致、吸收京剧营养,将马派艺术一些特点消化吸收后恰到好处地融入到她表演之中,不但使自己舞台艺术水平特别是在诸葛亮塑造方面,有了跨越性地发展,而且也引领了古老越调剧种变革与进步。

  (二)吸收多家艺术精华,彰显越调潜能

  在舞台演出实践中,申凤梅深刻体会文化底蕴对于塑造人物形象重要。从早年开始,在对诸葛亮形象塑造过程中,她广叩师门求教,刻苦研读《三国》。在漯河市中药铺一位田先生帮助下,她对《天水关》唱词进行改动,经过不断地加工提高,使原来《天水关》最终成为享誉全国《收姜维》剧目。1949年,申凤梅请有“现代豫剧之父”誉称戏曲教育家樊粹庭修改《过街楼》剧本。樊粹庭对唱词“通俗易懂”追求“好听、好唱、好记”创作原则以及“以情制胜”创作观点,再次深深影响了申凤梅塑造人物理念。曾经担任申凤梅音乐设计陈家训认为,樊粹庭给申凤梅最大启发是:戏曲深入浅出、朗朗上口品格,是草根性、大众性本色以通俗易懂演绎故事、启人心智本质。申凤梅从樊粹庭对唱词语言锤炼舞台表演指导中,汲取了很多享用不尽知识。为其固本求新改革创新奠定了更为扎实基础。剧本不断修正是时代进步要求,是观众审美需求使然,而借助专家学者主力对越调进行改革创新,则使申凤梅起到了以启山林作用。

  “文革”期间,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下放到河南淮阳坂口“五七”干校劳动。申凤梅闻讯后,立即请彭修文到剧团指导排演,让剧团音乐创作班子向彭修文学习现代戏配器现代戏唱腔设计。罗云导演感慨地说:“在彭修文亲自排练指导下,越调音乐经受了一次深层次专业历练,大大改进增强了越调音乐表现力。从彭修文那学到很多规范性作曲知识配器常识,尤其是音乐伴奏演唱技能谐结合,声与情完美统一等。让越调音乐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高度。”此后,申凤梅还不断请中国民乐家打造越调,请进话剧、京剧导演执导越调剧目,让国家级权威剧作家担任编剧,并先后结识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杜近芳、厉慧良等。正是申凤梅这种虚怀若谷、求知若渴胸襟气度,才使越调艺术表现力得以增强,从而,大大推进了越调剧种迈进时代艺术殿堂步伐,也为“申派”艺术风格创立起到了有力催化作用。

  (三)在舞台实践中注重对越调声腔艺术扬弃

  (1)摒弃越调“讴”腔

  “讴”是戏曲声腔中独特技巧,主要集中在梆子腔系统,多分布在山东、河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份。其主要特点是字腔分离,真假嗓分明,本嗓唱字后,突然翻高八度行腔,这是各种地方剧种中“讴”最显著特征[2]。越调叫“四股弦”戏,唱慢板时一句三拉弦,也特别讲究“讴”。1949年,申凤梅在淮阳演出《天水关》(后改名《收姜维》)时,因带有“讴”腔,有观众喝倒彩。为此,申凤梅一方面对以往越调代表性唱腔进行分析总结,结合时代发展观众审美变化人物角色塑造需要进行取舍;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对越调声腔艺术进行创新研究,通过净化美化声腔,让自然真声拖腔取代越调传统“讴”腔,同时去掉唱腔中多余闲字、虚字,让唱腔自然圆润,清新流畅。例如在《收姜维》这出戏中,她与琴师密切合作,首先对诸葛亮唱腔进行净化美化。在《坐帐》一折中〔慢板〕“想起来当年征渭南”,取消了第一腔节第三腔节之后“讴”腔。并把“讴”腔旋律加以改造,以真嗓演唱。与此同时,将第一词节传统排字方式“想——起——来”改为“想起——来”。并将拖腔旋律进行深入改造,这看似简单改动,却在当时越调中,不亚于“惊人之举”,它赋予这句〔慢板〕新艺术活力,舒展旷远,深沉而隽永,对于诸葛亮形象塑造,起到了恰到好处效果。申凤梅这种主动自觉革新,赋予了越调声腔艺术强大生命力。

  (2)糅台其他戏曲元素,大胆革新越调唱腔

  申凤梅在继承发展越调艺术及长期舞台实践中,重视唱腔革新,注意从其它戏曲剧种(如河南曲剧、豫剧、京剧、晋剧、河北梆子)以及曲艺(如坠子)、童谣、民歌中吸取营养,化为己有,形成了自己风格独特唱腔艺术,并丰富发展了越调声腔艺术理论。

  比如越调传统〔十字头〕板式,是〔铜器调〕十字句唱法,多句联唱时极易单调乏味。而在《收姜维·三传令》中,申凤梅将其运用于劝慰打了败仗赵云“老将军你莫要羞愧难当”一段,却是有声有色,百听不厌,使这段〔十字头〕成为经久不衰越调唱腔经典。在这,她采取了多种变化手法,其中“怨山人用兵不到”吸收了河北梆子大六度进行手法,并且将这句诚挚“自责”用以整个唱段最高音区。除此之外,从情感需要出发,还特别突出地运用了句与句之间舒展与紧缩、放腔与顿挫对比。使这一全部运用〔十字头〕板式唱段既耐听可人,又不失传统本色。同样是在这出戏中,诸葛亮劝降姜维时那段唱词“也曾借东风从天而降,火烧战船,大战赤壁,烧那曹营兵将只剩下一十八名老弱残兵回许昌”,也演唱得生动机巧、声情并茂。为了避免传统“垛子”平直呆板,申凤梅吸收了河南坠子曲调,与传统垛阪中“赶句”相结合,以渐进式上行,层层递进一气呵成,势如排山倒海,再现当年赤壁大战雄大场面。再如申凤梅对《烈火金刚》唱腔设计,她大胆借鉴了汉剧唱腔精华,把《大上吊》中李翠莲唱腔化进李庭芝月夜巡城唱段;把汉剧《挡将》中花脸“笛腔”化进李庭芝誓与扬州共存亡抒怀唱段,使得改造后唱腔非常符合人物性格,为越调唱腔革新发展开辟了新路。

  (四)创造新“唱笑结合”演唱技艺

  在学习借鉴前人实践经验基础上,申凤梅还创造了独一无二“唱中带笑”、“笑中有唱”演唱技巧。唱笑结合吸取了民间生活中“说”、“笑”、“唱”元素,然后进行艺术化提炼并融入唱腔,让唱变得更加生活化、口语化。对“唱中带笑”这一唱腔绝活,申凤梅关门弟子、“申派”传人申小梅曾说:申老师要求束紧板带用上丹田气,要做到“声断气不断”,拖长音日撼觉气息存放在丹田,必须在不能换气前提下完成“笑”。完成唱笑过程中有一种憋气感觉,但在完成后要迅速换气,不影响下一句演唱效果。唱与笑相互映衬,使伸展自如“拖腔”更加亲切自然、谐统一,给人一种朴实自然感觉,像是生活中一种近距离亲切交谈,同时又能体现交谈者双方厚重情谊。“唱笑”结合体现演唱者真情实感,是追求人物情感自然流露,在演唱中使观众“动容”并产生共鸣互动,这是艺术追求一种极高境界。

  二、改革越调板式,推动越调艺术发展

  如果说申凤梅吸取戏剧名家理念创新越调声腔实践特点是内容创新,那么申凤梅对越调板式改革就属于形式创新。她创新观念在代表剧目《诸葛亮吊孝》、《李天保吊孝》、《收姜维》以及新编历史剧《明镜记》等剧中得到集中体现。无论是长于抒情〔慢板〕,还是“夹叙夹议”〔流水〕、〔铜器调〕,抑或是激扬昂奋〔紧原版〕,长于叙事〔乱弹〕、〔垛子〕,无不闪耀着艺术家智慧光彩,给人以贴情贴意、耳目一新感受。

  (一)〔慢板〕与〔回龙〕糅合

  在《收姜维》戏中,申凤梅饰演诸葛亮所唱两处〔慢阪〕成为当代越调〔慢板〕典苑,传唱不衰。在新编历史剧《明镜记》中,她与音乐设计人员一起,更对剧中主人公李世民“自责”那段唱“朕定要做一个有道明君”进行了开拓性创新。传统越调〔慢板〕,分一、二、三、四、五个腔,不能自行结束,必须转入〔流水〕板式,唱词为七字句或十字句词格。在《明镜记》中,〔慢板〕“雷霆一声当头震,朕哪知,臣谏君,赴鼎镬冒白刃,割所爱抛所亲,离家之时,妻儿老小牵衣涕泣泪满襟,朕辜负了披肝沥胆一片心!想当年隋炀帝为君不仁,逞淫乐,劳人力民怨沸腾,大臣谏诤刀架颈”很难变通,但为了人物准确塑造,尤其为凸显李世民对忠心耿耿魏征愧悔之情,申凤梅一反〔慢板〕常规用法,将“雷霆一声当头震”以〔导板〕演唱,而后吸纳京剧〔回龙〕与越调〔慢板〕语汇相结合,创造出激昂、铿锵越调〔回龙〕,而后再接以〔慢板〕第三、四、五腔(句)。这段唱腔设计创作,不仅以深刻音乐意蕴严谨结构刻画了人物,并且创造了一种崭新越调板式连结形式,对越调唱腔“固本求新”发展,做出了十分突出贡献。

  (二)〔碰板〕巧妙使用

  申凤梅将传统〔拉马调〕、〔流水〕糅合而成新生板式〔碰板〕,以及吸收京剧〔摇板〕演唱、伴奏形式与方法改进“紧打(拉)慢唱”等,在演出实践中进一步改革发展,使这些新兴“混血儿”得到更为广泛利用。如〔碰板〕功能作用就得到了极大程度发挥。与此同时,该板式表现形态就得到扩展。如《舌战群儒》中诸葛亮对鲁肃“子敬兄你不必为止动怒”这段唱,演出后收到观众业内强烈反响。这段唱词开首几句是:“子敬兄,你不必为此动怒,亮有一计成全吴,曹操声威似猛虎,知道他是一个好色徒。莫看他气势汹汹兵无数,耀武扬威下战书,一不用,一不用送印献国土,二不用杀生送酒肉,驾一页小舟把江渡,使臣是你鲁大夫”,细辨它是〔碰板〕结构风格,但申凤梅巧妙地利用了〔碰板〕“铿锵”,而又将〔碰板〕在板上启唱改变为强拍(板上)弱位置起唱,如此将诸葛亮绵藏针,以其之矛攻其之盾机智表现得活灵活现。她对〔碰板〕启唱方式改变,等于创造了一个新越调板式。

  (三)别具一格〔哭滚白〕

  在演唱中,申凤梅不仅对大段、规整唱段处理得非同凡响,而且在对一些不常用板式及部分“构件”性唱调处理上也表现得非常出色,情真意切、动听感人,充分地显示出她作为艺术家艺术才智。如对〔哭滚白〕应用。〔哭滚白〕是越调中无板无眼唱腔板式,“唱词不要求合辙押韵,句子长短自由,没有固定节奏,类乎与一般散文。用于声泪俱下、声哽气塞哭诉;常常泣诉形同歌唱,一如泣诉,唱中有诉,诉中见唱。”[3]传统〔哭滚白〕开唱时,是悲怆呼唤,如《抱灵牌》高珍唱:“梅贤弟!(仓仓),梅进士!(仓仓)贤弟呀!哭哇……哭了声梅贤弟,叫了声梅进士,”而后才是哭诉内容。而在《诸葛亮吊孝》一剧中,申凤梅在表现诸葛亮在周瑜灵前“哭诉”时,则从“此景、此情、此人”出发,打破了传统常规,开门见山地唱道:“跪灵堂哭了声都督英贤”,接下来才是:“哭!哭了声周都督,再叫了声周贤弟。”“实指望咱们二人同心协力共商大业,不料想曹贼猖獗之时,贤弟你,你就死去了”。在演唱方法上,她还吸收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下路调”(南阳越调)著名生角演员史道玉特点,注重鼻腔、头腔共鸣,更多使用中、低音区,使这段〔滚白〕情感表现更加悲凉、深重。除上述突破传统〔滚白〕层次模式、吸收融汇不同流派演唱方法之外,这段唱还在传统框架之内,对其前奏、间奏、过门进行了切合实际改革,或删繁就简,或化整为零、移花接木。总之,通过精心设计、推敲出色演唱,使这段〔滚白〕真正成为诸葛亮〔滚白〕,而不是任何其他人物、行当〔滚白〕;使这支渊源于乡僻村妇哭诉越调〔滚白〕走进诸葛亮情感世界,与这位雍容大度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血肉相连,息息相通。

  (四)〔流水〕板式突破

  在申凤梅艺术世界,从来没有固定模式与成规,在她所塑造诸多人物唱腔中,随处可见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在越调电影艺术片《诸葛亮吊孝》第八场中,诸葛亮随鲁肃进周瑜吴棚时,有八句〔流水〕唱词:“随大夫来到了灵堂门前,见此情不由暗自心寒。四处静悄悄人影不见,想必是有埋伏与为难,四将军啊,千万间剑不离手你手不要离剑,须提防设陷阱巧布机关。进灵堂请大夫步步前站,咱二人跟随他料无事端。”这段唱表现出诸葛亮对东吴误解自己、不识大局提防。鉴于剧情,申凤梅把唱腔旋律限制在低音so至la之间,并更多地使用低音区,以慢中速演唱,来刻画主人公镇定、谨慎又难免紧张神情,如此,便使这段唱从大体布局基调上,彰显出鲜明个性。除此而外,这段〔流水〕还体现出如下四点突破:一是对摆字规律改变。如“四将军啊,千万间剑不要离手你手不要离剑”,加冠句“四将军啊”及正格句名词节连续“眼”位启唱,生动地刻画出诸葛亮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情态,尤其是末一词节“正眼”位启唱,与传统显示出明显不同。二是变传统“正眼”启唱为“顶板”启唱,如“见此情不由暗自心寒”、“须提防设陷阱巧布机关”两句。三是音区对比。在“随大夫来到了灵堂门前”句之后,旋律一直在低音区回旋,“千万间剑不离手你手不要离剑”句,旋律上扬(并以轻声演唱),这一对比处理不仅避免了有可能出现呆板、重复,而且使主人公内心活动得以极为深刻揭示。四是灵活处理腔句拖腔。如“四处静悄悄人影不见”、“须提防设陷阱巧布机关”,为凸显诸葛亮小心谨慎,都以“轻声收煞”演唱方法,取消了句尾拖腔,使这段〔流水〕格外富有情趣。

  (五)〔乱弹垛〕创造

  〔乱弹〕板式是越调〔铜器调〕板式变体形式,大约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既可用于叙事,亦可用于抒情,尤其在较快速度“夹叙夹议”演唱中,显现出独到艺术之长,极大地弥补了越调剧种原有板式不足。但该板式却由于机巧、宜快速演唱等特征,不适宜生行演唱。到上世纪50年代,申凤梅通过《李天保吊孝》等剧目,将〔乱弹〕与〔垛子〕相结合,以打破原板式启唱规律,将字位前移、改变基本腔格节奏,及放慢演唱速度等手法,创制出适宜于生行演唱且可用以表现深情、感伤情绪〔乱弹〕。由于这种〔乱弹〕糅合了〔垛子〕元素,富于中慢速“垛唱”特征,人们为区别它与一般〔乱弹〕不同,将其另称为〔乱弹垛〕。

  (六)〔垛子〕变化使用

  “〔垛子〕曲调质朴,字密腔简,具有较强念诵性特征,是所有越调板式中,最长于叙事唱调。”[4]申凤梅是最善于驾驭〔垛子〕高手,在她角色塑造中,〔垛子〕使用占据着极为重要地位。比如巧于节奏变化,“突破固有腔幅限制,对关键字、词着意渲染,形成舒展与紧缩对比”[4],避免曲调单调、重复;改变传统板眼规律,不拘一格地依据特定情景,“‘顶板’、‘正眼’、‘腰眼’、‘腰板’结合使用;在腔句结构上突破传统腔格型范,使之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分合交替,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笔者认为,大段〔垛子〕唱腔结构布局也是申凤梅“最善于驾驭〔垛子〕”重要方面。在《收姜维·劝降》中,诸葛亮对姜维那长达百余句〔垛子〕之所以在今天仍然让人百听不厌,甚至欲罢不能,就体现了她既合理又精到谋篇布局。这段唱,从〔泄垛子〕“说什么打了败仗脸无有光”、〔垛子〕“两军阵上一胜一败,一败一胜古之平常”到“那常山赵子龙白袍小将,掩幼主战曹兵锐不可当”,这14句唱,可视为第一个层次。它自然地上承〔流水〕板对姜维温地劝慰安抚,以较慢中速,“慢声细语”、娓娓而谈自己求贤若渴;接着,撇开“降”字,诉说自己经历,让姜维了解自己及蜀汉作为。从“张翼德埋伏在当阳桥上”,到“无大将怎能虎跃龙骧”,是第二个层次。它于速度大致不变情况下,在正格十字句唱词中,钳入“词节叠垛”,如“只烧得夏侯惇十万人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无处躲藏”。“张翼德……大喊三声喝退了曹营兵将,一个一个,人踩人死,马踏马亡”等等。使唱腔产生新“动力”,激发更新观众审美情趣。其后,使唱段再次趋于“传统”,但在速度上予以加快变化,这是第三个层次。内容是从“过巴州收来颜良将”,到“率领人马北伐中原曹魏王”。第四个层次是从“赵子龙出营打了一仗”到整个唱段结束。它是整个这段唱次高潮高潮部分,速度逐渐加快,情感、情绪愈加激动、昂扬,戏文由“求贤若渴”、历数战绩到夸赞姜维正是自己寻求人才。至此,臻善臻美地完成了此时此刻诸葛亮形象塑造。

  总之,作为当代越调表演艺术家、革新家,申凤梅以“固本求新”、继承发展艺术理念为指导,在半个世纪舞台艺术实践中,通过众多人物形象成功塑造,把越调表演艺术尤其是唱腔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高度。使一个濒临式微古老剧种再放异彩,并由河南走向全国。由此,对“申派”艺术及其改革创新特色研究,已远远超出了单一越调剧种振兴意义。越调“申派”形成,映射了中国戏曲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一般规律途径,对保护传承发展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本文是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中国以来越调声腔艺术创新研究”【2009FYS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韩德英、赵再生.豫剧源流考论[M].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编印。

  [2]王馗.“讴”消失在豫剧声腔发展中意义[J].《东方艺术》,2005,(3)。

  [3]魏天葆.河南越调音乐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4]魏天葆、岐延斌.申凤梅唱腔艺术关学特征[A].《戏曲研究》[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