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计磊_
计磊_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092
  • 关注人气:1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讲堂第896讲】情绪与指数共振买点(二)

(2022-09-17 11:23:14)
标签:

财经

股票

分类: 大讲堂

 对于指数和情绪转折点,当判断共振连板梯队时,如果是从无到有,往往是从首板算起,但如果是从有到有,则不一定要从首板算起。


意思是说,如果这个题材前一-天没有炒作做,当天新启动,那么计算连板梯队时,共振当天看首板,隔日看-进二,再然后看二进三,等等。


但如果板块前一天炒作过,共振当天又重新发酵,此时资金往往会选择更高身位的涨停板作为核心,不过,如果要论此时根正苗红的补涨梯队,仍可以从当时的首板梯队算起。

如6月23日指数大涨。



当天跟指数共振的方向是新能源汽车和光伏。


当天汽车共有55只个股涨停。


24日汽车正常发酵,会发现前一天的高标集泰股份和浙江世宝都继续连板了,但下方连板梯队的主流梯队是二板。


这就是上面说的,从有到有时的核心不一定是首板,但根正苗红的补涨梯队一定是首板。


同时,如果浙江世宝和集泰股份结束,下方补涨梯队中哪些最容易诞生补涨核心?


大概率是跟指数阳线共振的那批。


极端一些,直接看6月30日,当天是最高板是兴民智通和传艺科技,而这两只票,正是23日跟指数共振起来的那一批首板。


所以,梯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再看,7月13日指数反弹。



根据经验,当天共振的某个板块,高度核心未必是首板,但共振梯队一定是从首板算起。


即便13日当天有很多二板,但这些2板14日很多都没有晋级,而14日的主要连板梯队是2板,为何?


因为14日的二板,正是13日的首板,而13日的首板是和指数共振上涨的核心梯队,根正苗红。


跟前面案例相似,13日反弹的核心梯队是首板,但核心高度股并不是首板,而是山西路桥等,注意,13日的罗普斯金和湖南发展14日结束了,13日的3板恒大高新14日晋级。


不一定说反弹次日 前一天的高标都会涨,不一定,高标之间也会彼此卡位试错,甚至结束。


对于特停的锚定,研究的核心在于对于预期差的判断。通常的特停炒作,特停出现后,资金往往会按照先扬后抑,先炒补涨两三天,再然后开始补跌。


例如,6月1日的中通客车特停,以及6月21日中通客车特停。会发现高标几乎不受影响,因为当时情绪往往还在主升中,特停相当于延长炒作,特停次日该涨还是涨。


上面两次事件都是按照先扬炒的。但随后就会变成后抑,如中通第一次特停,特停后的第二天,高标出现亏钱效应了。


但中通第二次特停,也是按照先扬后抑炒作,但持续的时间久一些,特停后的连板一直炒到特停后的第三天。集泰和浙宝分别走出11 板、10板。


同样是先扬后抑,有些随后炒补涨时间长,有些时间短。

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当时的宝塔实业和中成股份不是市场主流,而且自身也仅仅是作为中通的高度补涨起来的,所以这种纯补涨性质的,往往走不远。


而后期的集泰股份和浙江世宝,虽然也是补涨,但和中通不是同一个时期,当时的中通二次特停已经开始二波了,集泰和浙宝相当于补涨中负责打高度的核心,也是阶段性龙头,所以持续性强一些。


对特停的影响判断,要看出现特停时的情绪位置。


如果是主升阶段,资金不在乎特停,但如果在主升后期的加速,则特停会被视为打压。


上面两处时间都是情绪上升阶段,所以资金并不在乎。


但再看6月28日,浙江世宝特停后,此时资金视为打压。


因为21日中通刚刚特停,浙江世宝和集泰股份连续炒作-一周,28日浙江世宝再度特停,打压的意味非常明显了。


看下特停后的第二天和第三天,高位板开始快速降级(传艺科技是一字,不算),六板的兴民智通补跌,五板的日丰股份补跌,7月1日高度落在了四板身上,而28日的高标还是7板,降了三级。


而有时,当特停玩法(先扬后抑)被反复套路时,有需要领先一步棋。


如七月上旬,当时市场已经开始每天计算器统计某某只票是否会特停,当多数人都开始计算某某何时特停时,想要赚特停后的溢价,就得提前行动了。


之前有分歧时是先特停,特停后补涨,补涨一两天后开始跌。


总之。


寻找连板共振小周期,务必留意两个锚定。


其一是指数和情绪的转折点,其二是特停的事实和预期。


穿越只是少数情况,然后据此做一些打板方向上的梯队安排。



感谢阅读,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