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道观之名山室

分类: 老福州的记忆之闽清永泰 |
名山室位于永泰县大洋镇,是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在“永泰第一山”之称的高盖山半山腰的名山室坐南朝北,架木结构,由大殿、灵龟洞、血盆洞、观音洞组成。名山室建于汉代,据传汉徐登、赵炳在山上麒麟崖壁下辟东西两石室,后得道飞升。唐文德元年(888年)建有道观,后唐天成二至四年(927—929年),闽王王延钧赐额“名山室”。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知县郑仁达建圣殿,后几经兴废。“一山容三教”,道教、佛教、儒教为一体,这是少有的现象,《道书》称其为天下第七福地。
名山室东室内保存有宋元时期福建省仅见的浅浮雕造像,上百尊的人物、动物浮雕至今仍清晰可见。雕刻内容有释迦牟尼和佛系列,以及早期残雕。据国家级考古专家温玉成实地考察:石窟浮雕中有一组佛像是中国惟一的“白莲菜”(流传于宋代的道教之一,与“白莲教”颇有渊源)七祖佛造像。另有仅存的宋代男观音石刻,由于曾经经过偷盗,真品藏于名山室道观之中。该处也是佛道共生的典型之一。祖师洞建有宋代飞檐翘角古建筑,明末贤人余潜士在傍书斋撰对联“草草花花世界,山山水水人情”耐人寻味。西侧凤立峰下玄帝殿、观音阁依洞而建,尤其观音阁上供奉的石象男士观音极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