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上下杭商埠的日渐兴盛,福建的对外贸易中心也渐由泉州向福州转移,随之而来的贸易纠纷、社会治安日益增多,清政府便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当时称为霞浦街、今天已扩为延平路的西段设立“海防分府”,处理商市事务,这海防分府今天便座落在台江区第四中心小学,从这里到石狮兜仅一小段路,称“海防前”,向右通往义洲,称为“海防后”,也叫复池路。
复池路不长,成曲尺形,在拐角处有一座建于宋代的古庙,称为复初庵,门口赫然写着“福州第一庵”。称第一倒不是自吹自擂,典自郭白阳《竹间续话》卷二:“福州瑶祀以五帝为最俗,有九庵十一涧·····复初为福州第一庵”。
复初庵前身为五帝庙,名五灵公祠,建于宋代中叶,拥有大殿、偏殿、后殿、暗房、两廊、戏台、酒楼、花园,面积达200多平方米,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官府禁令五通神,五灵公祠也改弦易炽,更名为“复初庵”,取复池之“复”字,行恢复原样之意,并增祀观世音菩萨和临水陈太后,如今庵堂仍为明清遗物,古迹犹存。
复初庵座北朝南,面阔21米,进深35米,拱梁木构,选料精良,雕工采用前清手法,大殿中间吊顶及戏台塔顶均系油漆贴金,金碧辉煌,大门口中顶部石刻颜体楷书“复初古迹”四字。
一进门是座戏台,两侧傍有酒楼,台前空旷,能容二三百人同时观戏,进入大殿上三级台阶,两侧有钟楼、鼓楼,中间有通廊吊顶过渡,两旁保存有明代青石立柱,柱上刻有“复礼维处未点祝许沾厚泽,初心若昧即明头难宥前非”的藏头楹联,有劝人为善,心虔意诚之意。大殿中央供奉“张、钟、刘、史、赵”五位灵公,门头两大将高七爷、郑八爷在前,木雕刻成的九位将爷分立两旁,庄严肃穆。大殿后还有观音阁、娘奶宫等暗殿。
复初庵在东南亚、港澳台以及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影响很大,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时,在防疫防病和卫生方面,复初庵都是带头做,而且做得最好,特别是在端午节,请大人喝雄黄酒、送小孩子以五色香包挂在胸前,这对防疫防病是有一定作用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