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村之台屿

标签:
旅游 |
分类: 老福州的记忆之仓山长乐 |
祠深百米,八闽一流:宗祠四面风火高墙,前围墙面街正门口分立守卫青石衔球大双狮,雄眺五虎。后护墙靠山前后五座,均有石阶层升,还有前后石埕和左右回廊。纵深125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保存明代建筑风格,系福州地区最大宗祠。
前后五进,雄姿辉映:古祠建筑依地势由低到高。首进丛桂楼仿宫殿式阁楼。门前矗立一对浮雕青石蟠龙柱。二、三两进大厅乃明代建筑,木柱雕梁画栋,正上方高悬明诰封“儒族”牌匾等。第四进有古泉,清澈如镜。第五进台山阁五层古建筑如塔形雕刻精美,登阁远眺,景色尽收眼底。
五层琼阁,塔形螺旋:台山阁在台山之巅为塔形,五层石建筑,顶层随圆形藻井,斗拱硕大乃当今台屿最高建筑之标志。宗祠五层塔形阁楼,八闽亦是少见。
开基始祖,鸿儒高士:《闽都记》载:“台屿四面皆平田,中有三阜如三台故曰……宋孝宗时高士陈允元筑室读书中阜之下,子姓甚蕃。”鸿儒高士公徙居台屿八百余载繁衍31代,故里千余户,支扩国内外,瓜瓞绵延。为纪念开基祖:宗祠堂号“高士堂”使族裔能追念其丰功伟德,传世留芳。
书隐草堂,嘉言书室:《福建通志》载:“书隐草堂在凤岗西南台屿。宋咸淳末,建州司户陈嘉言筑室于此,值元革命抗志不仕积书充栋,人称书隐先生。”为了感怀在原址修建,仍号“书隐楼”使后辈弥加崇拜。
乐善好施,义民陈淮:陈淮公字彦远,平时行善好施,济困扶持,明天顺间,民饥馑,淮公献粮(大米二百石)赈济,荣获朝廷诏书旌表义民,当初宗祠勒石碑文,碑高八尺有台座称“圣旨碑”。
陈东(1086~1127),字少阳,北宋末年江苏丹阳人。徽宗时入太学,宣和七年(1125年)上书请诛蔡京、童贯等权奸,以谢天下。次年金兵进迫宋都东京(今河南开封),他又屡次上书应战。钦宗罢免李纲,对金屈辱求和,陈东率太学生并京城居民10余万人伏阙上书,坚决要求起用李纲,抗击金兵,迫使钦宗起用李纲,最终取得了东京保卫战的胜利。高宗时他复上书弹劾黄潜善、汪伯彦等主降的权奸,遂被二人所诬,惨遭杀害。陈东死后,忠烈之风为后人所敬仰。台屿为陈氏聚居地,宋代陈氏先祖南奔入闽后,感同姓陈东之忠烈,塑其像供祀。因元朝施行民族压迫政策,为避忌讳祠庙称为“文殊庙”,并祀文殊菩萨等神像,但历代乡民均以陈东为本姓的主神予以膜拜,引以为荣。
现存的陈东忠烈祠建于台山西麓,颇具规模。祠庙为前后三进纵深六十米的传统乡村祠庙式古建筑,古朴壮丽。正门墙上石刻直碑“陈东忠烈祠”,横碑“台山文殊庙”。
首进为戏台厅,戏台正中悬着“曲谱阳春”金字横匾。两边柱联为民国时台屿一位才气横溢的塾师撰写,文采华丽,意境深远,如“方寸地盘幻出大千世界,须臾戏剧判成凡百忠奸”、“檀板声中合座连翩群屐,梨园香里众仙同咏霓裳”等,堪称中国戏剧联句中的佳品。戏台正上方的圆形藻井,规格宏大,构造精巧,为福州地区现存的规格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古藻井之一。藻井直径5.2米,高3米,采层有15级,木刻装饰的花卉、鸟兽、人物,无不栩栩如生。
一进戏台厅的后边与二进的连接处,有多副民国庚申年石刻的柱联,如“一介书生谏草足惊奸胆,千秋道法坑花犹恋忠魂”,表现了乡民对民族英烈陈东的敬仰、缅怀之情。二进为供祀陈东和文殊菩萨的正厅。厅中左塑文殊菩萨,右塑陈东(陈真君),两旁武士侍卫,各司其职。
三进供祀守土尊王、临水陈太后等。其中守土尊王的来历与中琉友好交往史关系密切,引人瞩目。据传守土尊王的原型是台屿陈氏九世祖陈克震。陈克震在明代曾任琉球国左尚史(宰相),娶琉球当地士大夫之女为妻,在“文革”中毁坏的原厅前“台山文殊庙”的直匾,即为其时琉球国光泽王所赐书。故守土尊王塑像为宰相装束,而夫人则为琉球国妇女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