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越故城遗址即新店古城遗址位于新店镇古城村,由岩溪和半顶溪夹峙,东距福飞路150米。城长约1030米,占地面积约32万平方米,城址呈长方形,南向偏东10度,南北长而东西狭窄,分外城和内城,外城呈长方形,内城接近于正方形,城体为夯土建筑。这种建筑规模在汉初之前的长江以南地区是极为罕见的。
新店古城遗址自1996年10月至今已历经四次考古发掘,发掘出的众多文物都能证明内城是战国晚期无诸为闽越王时建造的城池,外城是无诸于汉高祖5年(前202年)复立为闽越王后扩建的城池,该古城还是福建省迄今已发现的最早城池。


古城村北有一座古城山,古城山北莲花峰与飞来峰之间的峡口是古驿道,是陆路进福州的必经之路。在商周时期,福州市区还是一片内海和沼泽地,屏山等为岛屿时,新店镇这一带已是平坦的高台地,因此只有这里的地形才是可以供无诸大兴土木的用武之地。随着地壳的变化和闽江河水的冲积,才渐渐形成现在市区的陆地,福州的城市建设因此由北向南发展,而新店古城一带则在历史烟尘堆积下被封存了两千多年,因而这里依然保持着农家田园的景象,飘荡着泥土的芬芳。

古城村榕北行台是一座道教庙宇。该庙创始于约八十年前,因为大旱时从闽侯上街溪源宫迎请张大真人神尊求雨灵验,就在这里建起了行台(行宫)。建筑分前后两部分,西化的三门后面是纯木构戏台,戏台下面原来只有一根大梁,据称有一定弹性,可以为武生翻筋斗后着地缓冲。前面是可容纳千人看戏的封闭庭院,庭院两侧有酒楼供女眷和儿童看戏。戏台和封闭庭院同属一个屋顶,有竹质的天花板。之后是神殿,较低,三开间四进。


黄氏大厝位于古城村榕北行台东侧,福飞路西面,为一五进大厝(五落透后),依次为不同时代增建。一、二两进为明末清初风格,三至五进为清代风格,这座大厝格局完整,每进风格递增,雕花精美。






古城
古城在新店镇的飞来峰南麓,为汉代闽越时期的城址,福建省文管委会审定为“闽越故城”。有说“闽越故城”就是汉代无诸的“冶城”;有说“闽越故城”是比“冶城”更早一些的“闽越城”。其时,无诸率越国族人浮海南下入闽,先在飞来峰下建城,自称“闽越国”,自封“闽越王”,一直到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因助汉灭秦有功,汉高祖正式封其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所以飞来峰下称“古城”。
新店
汉代,古城当是十分繁华的,但朱买臣入闽灭闽越国后,古城便渐渐萧条。北宋崇宁年间,福州废西门驿道改从小北岭走,设6驿14铺至古田水口,再经南平出省。其间经过现在的新店,新店逐渐繁荣。比对于汉代的古城来说,新店是后来的事,因此称“新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