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州老街巷之火巷、蒙古营巷

(2012-04-18 18:21:22)
标签:

福州老街巷

火巷、蒙古营巷

三界寺

旗人街

分类: 老福州的记忆之鼓楼台江


    火巷是古人的一种为防火而建的一种建筑形制,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也就是消防通道,古代人的房屋建筑材料大多是木料,如果毗连而建,中间不留一点空隙,要是“火神爷”一发飙,那么就要经常上演“火烧连营”的大戏了。所以古人在建房时,一组建筑群和另一组建筑群间,留一条比较狭长的过道,在火灾发生时,隔绝火势的蔓延。有的南方的城市中的火巷沿河而建,便于救火时取水,而且巷弄弯曲且狭窄。
   火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武昌古城南门外著名的商业区南市发生了一场大火,被烧达一万多家。刚到任的鄂州知府赵善俊为杜绝后患当机立断,采取了“辟火巷”的措施。“适南市火,善俊亟往视事,弛竹木税,发粟振民,开古沟,创火巷,以绝后患”。
   其实古代福州城里的火巷也是很多的,不过到了今天,正式地名以“火巷”来命名的也就这两条了,一条名为“火巷里”的位于福新路西段路口,公交水部门兜车站附近,在这条“火巷里”中有一段琼河,在古代着火时,居民就从琼河中取水救火。此巷中还保留有一座古寺,名为“三界寺”,徜徉其间,看小桥流水,古榕掩古寺,还是挺有古意的。

福州老街巷之火巷、蒙古营巷

    名为“火巷”的在五一北路北段路口这里在清代归属“旗界段”也就是旗人聚居区,这条火巷中已经没有任何一座古代建筑了,都是现代化的新村,但是这条巷子非常狭窄,很有火巷的特点。

    据老福州人说,唐代以前,得贵巷地方居民很少,没有形成巷弄。到了明代,得贵巷附近的河东街,有一家姓倪的,三兄弟同登进士,显赫一时,引来不少人落户倪家周围,各家宅第都是向东扩展,逐渐形成一条贯通东西的巷弄,商业也随之兴旺起来。为了能像倪家一样“得贵”,人们就把这条巷叫做“得贵巷”。虽然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倪家迁走了,可得贵巷的街名流传至今。为了向倪家一门三进士看齐,老福州人希望子孙学习前人的好榜样,于是聚居在得贵巷一带。

福州老街巷之火巷、蒙古营巷

福州老街巷之火巷、蒙古营巷

   旗人街,俗称旗下街,《福州地方志》记述:清代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反清,据福建,帝命大将军康亲王由浙入闽,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康亲王自衙州入仙霞关,直捣福州,讨平福建后,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福州驻防。(《清皇朝文献通考》称:康熙十九年始设福州驻防将军一、副都统二,兼管标下绿营官兵),改用八旗满洲。设满洲协领、防御、佐领、骁骑、步军各兵,均由在京八旗满洲发往充额,此为福州满族的由来。乾隆年间由北京旗营中抽调员兵二千余人,连同家属计四千余人,进驻福州。以东门大街至旗汛口为一轴线,北起汤门,南至水部门,整片城内街巷,为旗营驻地,包括东大街、将军前、旗汛口、汤井巷、汤门街、秘书巷、永安街、澳桥、大小斗彩巷、状元坊、蒙古营、得贵巷、河东街、古仙桥、鳌峰坊、秀冶里、高节里、河西街、大墙根、城守前、庆城寺等。福州民间称这些街里坊巷为“旗下街”。因为,这里是旗兵圈占的。作为旗营辖地,不许非旗人入内。
  辛亥革命后,旗营改为私产民宅,而旗兵多迁移杭州、上海、台湾各地,也有返回东北,旗下街的范围,成为汉满聚居的场地。从此,地名已失其实。

福州老街巷之火巷、蒙古营巷

福州老街巷之火巷、蒙古营巷


福州老街巷之火巷、蒙古营巷

福州老街巷之火巷、蒙古营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