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南台岛最北端,有一个古称怀安今称淮安的村庄,村前有座石岊山,把滚滚而来的闽江分成乌龙江与白龙江(今称闽江)。
石岊山

分水岭


南港又统称为乌龙江,相传古时候江畔人家有少女吃了江里漂流下来的一颗果子后,怀孕生下一条小黑龙,以后小黑龙飞身入水,蛰居在江中的龙潭里。“乌”者,黑也,所以称乌龙江。绕经上街、南屿、南通3镇与大樟溪汇合,再流经祥谦、尚干、闽江3乡镇后出境,到马尾与北港汇合,越闽安镇注入东海。



白龙江又称“北港”,因绕南台岛,故又称“台江”。北岸有汉代闽越王余善的钓龙台。据说余善曾在台上钓有一条白龙,此江由此被称为白龙江。




据《福州地名志》记载,宋代,福州范围内设置闽县、侯官和怀安三个县邑。怀安县城在今怀安乡,居有13300户,热闹一时。昔时,洪山桥未建,怀安已砌一座横跨闽江的大桥,至今江边还有一个“大桥头”地名,足知当年交通发达、渡口商市繁荣的景象。从宋到元,作为福州城的要道,俗称“闽江北港”。朱熹的《晚发怀安》有咏:“挂帆望烟渚,整衣棹别津。风水云已便,我行安得停。”
明代以后,洪山桥架通,取代了怀安的埠头地位,设县建制已废,划归侯官县辖地,商市渐失,人口外迁,现为一个乡,辖有7个自然村,人口千余人。从县邑之治,变成花果之乡,怀安县历史也渐被人们淡忘了。不过,怀安乡的地名存留,仍会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寻觅怀安建邑的史迹,以便诠释“三县洲”地名,即当时闽县、侯官、怀安三县共管的洲地。

据《福州地名志》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福州郡守何允昭奏:“闽县画疆,不啻百里,户逾二万,吏思簿籍繁征输远”,乃析闽县九乡八千户置怀安县。其九乡分别是:敦业乡、感应乡、八座乡、灵山乡、侯官乡、承平乡、移风乡、积德乡、同乐乡等。县治初设于芋原江北三十里(今闽侯县荆溪乡桐口附近)。宋咸平二年(999年),福州转运使丁谓奏移治于彼岸南台岛北端的石岜村(今福州郊区淮安村),改“闽越亭”为县衙署。自此,石岜称怀安,后改为“淮安”。宋政和八年(1118年),水口盐仓还移驻到怀安。元代怀安常被闽江水患所冲刷,土崩地陷,于是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又移治福州府城子城坊(今屏山附近)。万历八年(1580年),怀安县撤并入侯官县。
现在的淮安古村只剩下只留下断壁残垣、丛生的野草。



淮安大桥是跨越闽江的重点控制性工程,位于闽江和乌龙江分叉点下游约1.8公里处,北起闽侯县荆溪镇永丰村,向南依次跨越甘洪路、闽江、淮安头规划环岛路,止于淮安侧三环线主线落地点。


洪塘大桥1987年3月兴建,历时4年建成,全长1838.56米,桥面宽9米,人行道各1.5米,共计47孔48墩台。桥墩灰泥勾缝,与结构独特的桥梁,形成桥式长廊,远望特别美丽光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