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蔡觉民教授的音乐人生
作者:本报学生记者 梁春婷 莫翘媚
古榕情,情悠悠。悠人心,心中曲。
这样一位音乐园丁:他生于天府之国的四川,长于内蒙古大草原,却把自己最宝贵的壮年时光奉献给了南海之滨的湛江师范学院。“庇护学子,坚忍不拔
”,用蓬勃的舞姿演绎生命的歌哭,用音符诠释一位音乐人的光华!统一节奏的号子、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呐喊,便是原始音乐的雏形。倘若把人生起伏变化比作音乐,蔡觉民教授的经历恰如一曲丰富美妙的管弦乐,这是笔者采访蔡教授后最真实的感受。
http://s14/bmiddle/7ecbf639gc7dc8226398d&690
走近我院音乐学院副院长蔡觉民教授,我们感受到了他音乐人生的动人与精彩。
音乐源于兴趣 坚持成就梦想
“源于对音乐的兴趣,也出于偶然,我在小学四年级时随家中会拉二胡的哥哥学起二胡来,随后自学了扬琴等多种乐器,并参与当时文革时期广为普及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当成人演出人手不够时,就被拉着凑数”。蔡教授微笑说道。正是这样一次次业余演出的实践,不断加深了他对音乐的热爱。
“说到音乐,自己谈不上拥有什么天分。假如真说我有那么一点成就的话,我认为那是因为我的执著和完美主义人生观。”蔡教授谦虚地告诉笔者。凭着对音乐热爱,蔡教授不断求学,找专门的音乐老师上课,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追求完美的他,工作认真,力求把每一件事都做得完美。大学期间,他学会了作曲,并由此掀开了他的音乐创作生涯。
90年代南下,蔡教授情定湛江。源于对音乐的冲动与热爱,对音乐的灵感与激情,繁忙的教学科研生活之余,他四处采风调研,爱观察、善思考的人总能在生活琐碎的点滴发现美。他善于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写下许多极富地方色彩的曲目。他曾把雷州民谣《颠倒歌》谱成合唱作品,因其朗朗上口的曲调和幽默谐噱的民间趣味,在当地音乐界广为流传,并多次被作为专业和业余合唱比赛中的表演曲目。在
2006 、2008
年,蔡教授成功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音乐会吸引了大批的专家和观众前来观看。来自雷州的观众惊叹:“蔡教授用雷话创作的《颠倒歌》,听起来非常亲切,真没想到用我们雷州方言也能把歌曲演绎得如此动人!”
音乐源于兴趣,坚持成就梦想。怀着对音乐不泯灭的激情,他成功举办了一场又一场的音乐会,为观众献上一台台丰盛的艺术大餐。
书写湛师情怀 献身音乐教育
蔡教授坦言,他热爱教育事业,从
90年代南下结缘湛师后,便投身于音乐教育事业。十多年来,在这片红土地上,他兢兢业业工作,用音乐去传递对湛师的热爱,用音乐去指导学生做人的道理。
在我院从事师范教育一百周年纪念庆典校庆时,他一挥而就,满怀激情地创作了《榕树情》。蔡教授爱湛师,正如他爱湛师的大榕树,他认为用盘根错节、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大榕树象征师生情怀和师范文化再合适不过了。在我院举办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时,他倾情创作大运会的主题曲《放飞青春》,以音乐来表达湛师人举办大运会的喜悦与自豪……蔡教授坦言,
“湛师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土地,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热爱音乐,也热爱湛师,在创作歌曲时,总会在歌曲中流露出对湛师的深深情怀 !”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作为学科教学,要生动地把一门艺术课讲活是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在教学中,蔡教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大胆表现自己,让他们从心底上热爱音乐。
“音乐是一门艺术,但仅全凭一张好的嘴皮子并不能长久立足于社会这个大舞台”。蔡教授说道,在课堂上,他经常会有感而发,教导学生如何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人生就像音乐,要懂得去聆听,更要懂得如何用心灵去创作,这样人生的乐章才会更加精彩,更加动人!”蔡教授带着爽朗的笑声与笔者分享着他的对于音乐的人生感悟。
独特的音乐视角 精彩的音乐人生
社会舆论对于现在时代日新月异的流行音乐评论褒贬不一,教授随和地与笔者谈起了他对于流行音乐的看法。蔡教授说,多欣赏古典音乐能够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这符合博雅教育理念,但流行音乐也有它的可取之处。流行音乐体现社会主流,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心态,这正是一股冲击传统古板音乐强有力的力量。若能将古典音乐的严谨规范和流行音乐的灵活创新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音乐事业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加喜人的局面。
交响乐中,小提琴常被用作演奏乐曲中的主题,是弦乐器中音区最高的乐器,温雅、深沉、激昂、刚毅兼而有之。教授和音乐的故事好比提琴声声——轻柔地结识上了,琴声悠悠;越来越爱得深沉,如怨如诉;激情不减地执着,声如掷地有声的刚毅。和蔡教授交谈,少了庄重正式的那份严肃,反显轻松愉悦,时刻感受着他那不一样的音乐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