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对鲁迅成长的作用
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徐洁
文豪的诞生自然不是偶然的事情,一个人的成才与他儿时所受的教育一定有很大的关系。人们往往彻底否定旧时的教育,甚至用“残酷的封建教育”或“落后的旧式教育”来形容。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
鲁迅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作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在家乡时接受了新旧兼具的比较正规的教育,特别是在三味书屋的学习使他获得了比较深厚的传统国学的根基,同时也有了对新知识、新文化向往的强烈愿望和相应的接受能力。
三味书屋作为私塾,对鲁迅进行了比较正规化的教育,对他的成长具有很大的作用,甚至对他成为伟大的作家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在这里,鲁迅碰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字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寿镜吾先生是位有学识、有修养的人,深为鲁迅敬重。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道:“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因为这是全城中最为严厉的书塾,自然那严格的学习要求也使少年鲁迅感到敬畏。在这里,少年鲁迅的本领是日渐增长:“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人们或多或少曾经存在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误读,其实,在诗意的抒情和幽默的叙事中,鲁迅毕竟没有忘记最起码的事实,我们也必须承认事实后面对鲁迅成长的作用。
鲁迅不仅从老先生处学到了一些诗文,尤其是汉魏文章,而且,鲁迅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形成,也与三味书屋的学风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寿镜吾先生过着相当俭朴、清苦的生活,教学很严谨,他每年只收八个学生,认为多收了教不过来。在他的典型的塾师之家的书房里,设有《二十四史》专用书柜、普通书柜、文房用具等。房内额枋上悬挂着“三余斋”匾,“三余”取义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即董遇所说“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人们要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发奋学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寿镜吾先生赢得了鲁迅的真挚的爱戴和敬意,离开绍兴之后,鲁迅与寿镜吾先生一直有书信往来。1906年鲁迅曾回绍兴,又去看望这位老师,给他讲外面的所见所闻。
每当我看到现在的学生们背诵一些不值得背诵的篇目时,看到语文学习的低效时,看到很多人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不令人满意时,又想想我们这一代人所学的语文,会感慨万千,觉得语文教育或许太缺少国学的底子了。有时,我甚至极端地想,如果可以选择,我倒真愿意去三味书屋学习一阵子,只不过这只是一个缥缈的梦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