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抢答”利弊谈
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徐洁
课堂上,有一种回答问题的方式非常流行,且大有盛行之势,即学生不必举手,随时可以站起来抢答。很多学生经常同时起立抢答一个问题,开始声音嘈杂,分辨不出是谁在说话,逐渐有一位同学胜出。有人倡导这种自由“抢答”,有人却鲜明地指出学生应该举手按序发言。那么,学生“抢答”利大还是弊大呢?试分析如下:
学生“抢答”之利
1、符合学生爱竞争的心理特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爱比赛,喜欢表现自己,兴奋性高,“抢答”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点名回答问题的情况下,学生认为机会是有限的,因此,即使知道答案也懒得举手回答。
2、为课堂创设了自由民主的氛围。在“抢答”情况下,教师一视同仁,抢上与否一律看学生个人的竞争力,学生不会埋怨没有给自己机会。这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胆量。“抢答”方式打破了传统观念,学生发言踊跃,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发挥,课堂会变得生动活泼。特别对于相对简单的问题,学生的活动面更大,课堂气氛要活跃得多。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受到随时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并能在抢答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一个表现欲较强的学生说:我原来很讨厌某某课,课堂实行“抢答”后,我开始喜欢上这门课了。
4、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学生要想在短时间内回答问题,抢占先机,则必须思维敏捷,快速反应。学生时刻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这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表达等各种能力。
5、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不叫学生的名字,本身就节省了时间。有的学生为了能在“抢答”中致胜,甚至还想到了其他方法,比如进行充分的预习,集中注意力等,这都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抢答”之弊
1、与活跃的一群相对应的是沉默的一族。学生“抢答”的课堂,只有少数学生拥有发言权。一节课,一女同学先后站起来15次都没有获得发言的机会。这样的课堂虽然看上去异常活跃,但是活跃的往往仅是几个学生,少数具有优势的学生能够相对容易地抢到回答问题的机会,而大多数,只好扮演沉默一族。抢到问题回答的是会的学生,越是不会的学生越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学程序或许会进行得很顺利,但是这种只训少数而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的教学模式,与面向全体的要求背道而驰。长此以往,会造成优等生与后进生距离的拉大。同时,这不利于教师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从而尽快熟悉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在教师点名的授课中,教师可以用激励的话语,热切的目光看着不举手的同学说:“这个问题其实不难,我找一个不举手的同学发表一下意见。”这就注意了教育中经常提到的面向全体的问题。
2、胡乱“抢答”妨碍了学生倾听与思考习惯的养成。有的学生为了能抢到问题,只听了一点,在还没有听清楚的情况下就匆忙作答,既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听讲,自己也一无所获。这种不愿意倾听,急于表达的做法,影响了大家的认真独立思考,特别是没有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影响了全班学生的有效学习。
3、“抢答”无序则会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根据教材及学生实际,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学生“抢答”,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引发课堂混乱或个别学生捣乱。如果是争先恐后地乱抢乱答,课堂上容易出现沸沸扬扬的场面,甚至有的学生会不加思索地喊叫,搅得课堂乱哄哄甚至失控。
4、不利于培养学生尊重人、谦让的美德。“抢答”意在“抢”,就不会有谦让,甚至被学生曲解成也没有尊重。时间久了,学生就会产生自以为是、浮躁等毛病。影响美德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是上给学生的,学生喜欢且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授课方法就是就是好方法。我们渴望自主、合作、民主、活跃、热烈、有序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抢答“,不仅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更重要的是恰当使用。教师应根据学段及学科的不同,科学运用“抢答”,兴利除弊,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