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校昭阳区第三小学:构建现代生态课堂
作者:徐洁
单位: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邮箱:taxj6@163.com
微信号:18769722626
在杭州“上海方略教育”组织的“云南省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培训班上,我见到了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第三小学的当家人徐伟校长。这位校长给我的最初印象是年轻而英俊。交流中,发现徐校长谈起治校之道胸有成竹,颇具韬略。当晚,徐校长跟大家一起用过晚餐就匆匆道别,说马上有一个网上研讨等着他去主持。他人虽在杭州,心却始终牵挂着老家的昭阳区第三小学。由于第二天早晨五点多我们一行人就要赶飞机,来不及看到徐校长所说的网上研讨内容。这不免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这样一位思维缜密、勤奋敬业的校长所领导的学校会是什么样的呢?
二○一四年三月二十四日上午,我来到了昭通市昭阳区第三小学,这是云南之行的第一站。春天的小城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样子,学校座落于昭阳城区西郊,虽然面积不是很大,却像漂亮的公园,加之与美丽的河滨公园毗邻,就具有了交通便利的优势。而其独特的人文氛围又无处不彰显着百年老校的深厚底蕴。接待我们的杨应宇副校长告诉我们,学校始建于1910年,1941年称济川镇中心学校,是当时昭通城内四所学校之一。现有教职工115名,其中,小学高级教师83人,大学本科35人。近年来,学校多方筹资,新建了两幢教学楼、综合楼和两幢教师宿舍,校园占地966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6292平方米,学校设置了校园电视台、录播室、多媒体、电脑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舞蹈室、乒乓球训练等场地,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已成为当地的一所名校,老百姓纷纷渴望把自己的孩子送来读书。
这样的介绍让我不禁想起了徐伟校长谈到的让他揪心的一段经历:徐校长刚刚调到昭阳三小时,欲搭乘一辆三轮车到学校报到,拉车的师傅竟然告知他不知道三小在哪。徐校长立刻感到气愤,表示宁可走着去三小,也不愿乘坐师傅的三轮车。而今,情况已大不相同了……
振奋与享受:在课堂中的亲身感悟
我到学校时,昭阳三小作为昭通市组织的“内涵发展项目”示范带动校正在与其带动的四所项目学校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参加活动的学校分别是苏家院双河小学、苏家院示范小学、乐居示范小学和洒渔示范小学共计三十多位干部、老师。
我所听的第一节课是道美俊老师在四年级二班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道老师首先通过让学生进行观察、举例来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按着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三角形,让学生对三角形有了初步印象,然后就利用一个问题发现“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明确了三角形的概念之后,在判断是不是三角形的时候,她追问一句“为什么”,这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形象更加清晰。最后,道老师利用比谁的力气大这一活动,让学生主动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并把这一特性牵引到生活中,让学生运用三角形的这一特性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修椅子、围篱笆等。课堂上,道老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始终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教师则作为一个组织者与引领者。孩子们踊跃发言,从那一张张热情洋溢的小脸上,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表现出的自信与求知的快乐。
第二节课,我所听的是杨正艳教师执教的《黄河的主人》。杨老师端庄大方、声音甜美纯正、和蔼可亲,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台上一站就感觉是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她是昭通市语文名师工作室的骨干力量。在以雄浑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作为引入课题的情景铺设后,杨老师请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杨老师告诉同学们“要开口先思考”,学生们认真地自读课文后,纷纷亮出了自己的问题:
生1:为什么“我”被羊皮筏子吸引了?
师:这是关注了艄公的举动。
生2:这一篇开头写了黄河的景色对后面有什么作用?
师:这是关注了环境描写。
生3: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生4:可以用哪些词语赞美艄公?
生5:为什么艄公如此沉着机敏?
生6: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艄公的沉着机智、镇静和机敏?
师:大家关注到了课文中的人物。
……
师:哪个问题是中心问题。如果我们找到了中心问题,其他问题会迎刃而解。
生:“为什么艄公是黄河的主人”是主问题。
课堂上,杨老师一直在渗透学法指导,教给学生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法。我发现,每个小组的学生都配有一个白色的写字板,孩子们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写在上面,挂到墙上进行展示。我还注意到,这个班的学生素质是极其不错的,比如,学生个个写得一手工整的汉字,这节课,参与朗读的学生特别多,个个读得字正腔圆,清晰流畅。可见语文老师平时的功夫所在。
课堂上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时时处处洋溢着民主与平等的氛围,比如,一位男学生举手告诉老师说“我要读。”老师欣然同意:“你读吧。”一个女同学见黑板上老师用图表的形式描述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便站起来要求:“我想用自己的话把这个图描述一下。”老师说:“你说吧。”小姑娘侃侃而谈:“正是滔滔的黄河反映了艄公的勇敢,正是小小的皮筏子显现了艄公的机敏,正是乘客的谈笑风生表现了艄公的负责任,正是‘我’的惊讶担心体现了艄公的沉着。”小姑娘精彩的一席话,老师禁不住大力赞美她用了诗一样的语言对文章进行了概括。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小姑娘满脸含笑,心满意足地坐下了。
这节课,饱满生动,内蕴丰富。
置身于昭阳三小的课堂,看到宽敞明亮的大教室,现代的多媒体设施,阳光健硕的孩子们,享受着学生们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愉悦,感悟着带给他们的那种“那崇高的愉悦、那种理解宇宙人生的乐趣”(达·芬奇),怎么能不让人振奋?让人浑然忘记了这是西部一个城乡结合部的普通小学。
这两位老师执教的课充分体现了昭阳三小的课堂教学风格,展示了学校“三四六”教学模式的魅力。同时,他们也不忘让我这个所谓的“专家”对课堂教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成为三小老师们的一种习惯。于是,我就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与老师们共同探讨了“如何寻找课堂教学的起点”“如何真正让学生主动”“课堂重难点的突破”等问题。不觉,热烈的研讨已超过了午饭时间,这不正是昭阳三小教研文化的一种体现吗?
析理与解读:“三四六”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关键点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始于2010年8月,经过艰苦努力,目前已基本构建成型。传统课堂学生们学习兴趣不大,甚至厌学,昭阳三小的老师们讨论后一致认为,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学生学习目的及方法不明确;内容难懂;教师教学方法表现为冷漠、枯燥、死板、教条等,导致了学习效果退步、批评、恶性循环等。那么,要想让学生想学,就得向相反的方向努力,如,明确学习目的及方法;内容难度方面,有梯次、易懂、适合;教学方法方面体现爱心、灵活、生动、鼓励、支持等,才能使学习效果成为进步、表扬、良性循环……
“三四六”教学模式所追求的目标是:学生乐学、会学、学会,教师乐教、善教、教会,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多次研讨,修改后,学校形成了“三四六”教学模式整体结构和操作策略。基本结构:三段、四环节、六步骤。即,学生学习抓“三段”——课前、课中、课后;落实教学“四环节”——预习、展示、反馈、巩固;课堂实施“六版块”——初步感知、问题发现、自主呈现、生成建构、拓展探索及当堂检测、巩固练习及新链接。操作策略:学生学习一载体——导学案;学生学习一平台——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三方式”——独学、对学、群学;学生学习“三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教学“四主导”——疑难处点拨引导、重难点精讲、订正评价、知识修补。
仔细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其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预习:为先学后教做好准备
学校根据学生实际,个性化完善的“预习生成单”,成为学生预习的抓手。学校对低年级强调上好预习指导课,点滴训练,层级推进,教给方法,教会学习,逐步形成学习能力及品质,为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对中高年级逐步放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宜进行点拨指导。强调基础性目标的准确定位及问题设计,不加重学生课前学习负担。学生在自主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尝试完成基础性学习任务,并形成问题,为课中深入学习探究做好准备。
(二)主动发现问题:将学生置于思考的前沿
有史以来的教学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极大地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而在现实中,很多老师积习已久,自觉不自觉地把学生置于了被动地位,无法将新课堂理念落实到位。因此,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昭阳三小并不满足于只做到这一点,而是明确要求学生的主动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主动发现问题”,学校的李文冰老师认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说话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如此,教学中老师始终坚持: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去创造;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精心设计情景,认真组织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困难时给学生一定的点拨,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建构知识等。
(三)注重学生的展示: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
1997年叶澜发表于《教育研究》上的文章《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文至今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她号召大家“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她深刻地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是真正的生活。”昭阳三小的课堂中,通过学生学习对子学习成果交流、小组内成员之间及小组代表班内的学习成果交流汇报、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展示及小组的团队展示等,给学生最大可能的展示空间,其目的正是在于让课堂上学生“生命在场”。
(四)注重策略性知识教学:给学生学习的“金钥匙”
所谓策略性知识,就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知识,是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的能力的知识。如果着眼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那么就必须注重学生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昭阳三小的课堂上,普遍感到老师们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重视教给学生如何学习,这一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何其宝贵,这无疑为学生一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有效学习小组构建:保证自主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是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事情。除了落实常规的小组合作学习组织管理之外,昭阳三小主要抓了“小组建设评价机制”这个“牛鼻子”,要求教师落实好小组活动实施验收。
(六)注重及时达标评价:促进目标有效达成
著名的“泰勒原理”或许在教学论史上曾经遭受过批判,然而,“目标教学”在教学史上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一节课目标达成如何往往说明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如果不强调这种观念,很难说教师的目标意识会有多高。昭阳三小对目标引领、达标测评与练习巩固都有着清晰的规划。这让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操作环节有章可偱,使教师的预设真正在学生那里能够落地生根。
教学模式不是死板的教条,关于这一点徐伟校长有着清醒的认识:学校推行教学模式,但不要求老师拘泥于教学模式,而且鼓励学科老师根据学生实际与学科特点创造性地用好本学科的模式。无论用什么样的模式,都要体现学校的教学理念,这就是:面向学生全体,尊重学生个体,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关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师生互为学习资源,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支持,助推学生的生命发展。
探寻与追问:优质课堂是如何炼成的
优质课堂的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酸甜苦辣教育中人“如鱼游水,冷暖自知”。昭阳三小值得大家借鉴的经验很多,概括起来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简述:
(一)学校组织管理的有效运作
毋庸置疑,学校工作的有效推进,校长是关键的关键。如开篇所述,徐伟校长的个人素质与业务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因此,昭阳三小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基于课堂教学原先强大的惯性势力,学校进行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推进方式。先是学习、培训、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建立和完善学校《有效教学模式构建与推广方案》。再者,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案例分析、校园论坛、教学研讨、课堂教学大赛等形式不断实践与总结。
顺应形势需求,学校的组织结构也进行了调整,实行管理中心负责制下的专业管理,在校长(支部书记)的统筹下,由分管的副校长管理教务管理中学、教学质量监控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管理中心、后勤管理中心,采取重心下移的扁平化管理方式。同时,实施“校务委员会”、“行政会”、“述职报告会”、“总结考评大会”及校务会议“备会”制度,保证管理的民主性及实效性,规范学校管理。
(二)学校领导突显专业引领
学校管理更重要的在于对教师的专业引领。昭阳三小的校内三级“名师工作室”很好地发挥了这样的作用。“三级专家工作室”即“专家工作室”、“校长工作室”、“青蓝工作室”。
具体来说,专家工作室就是把全校教师分为12个研究小组,每组由一个专家或骨干教师引领课题组成员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全员推行“问题课题化管理”:专家听课——提出需整改的问题——提出建议——建立档案——教师设立问题课题资料上交——学习、实践、总结、上交相关成果——专家听课——检测成果——固化成果上交——提出新的问题。校长工作室就是校内骨干引领教师及各中心成员为校长工作室成员,设立各行政管理中心、教务管理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实现中心管理制。青蓝工作室就是指成员共40位年轻骨干教师,实行“每月读一本好书,每周写一篇论文、一堂好课”等活动,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
(三)别开生面的校本研修
校本教研由于其本土化、持续性、针对性强的特点对教师的成长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效果的前提是要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昭阳三小的校本教研已经呈现了系列化、常态化的态势。
学校所实行的是“一月一主题、一周一活动”校本教研模式,活动包括集体备课、校园论坛、观课、评课、议课沙龙、案例分析、课题研究、智慧分享等。学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研活动摒弃“跑马观花”、“漫无目的”、“精英式观摩”等空耗现象,而是提倡基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一下子击中了校本教研的“软肋”。
徐伟校长认识到只有校本教研做到“目中有人”,才能极大地激发教师内在热情,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不同的教师都是有差异的,只有分层推进、分类实施,才能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功。这种“不让一个人掉队”“全员一盘棋”
的思想让教师人人成为校本研修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这正是校本研修的宝贵之处。学校主要采取分层的方式来满足不同教师的研修要求,如,新教师上“过关课”;
学科教研组内上“示范课”“研究课”;骨干教师上“打磨课”;中青年教师上“竞赛课”;年级组同课异构上“探讨课”;搭校内外平台上“展示提升课”;推门促进上“常态课”。
徐伟校长特别注重借鉴现代媒体技术开展跨越时空的网上研讨。开篇所提到的徐校长身在杭州,老师们身在昭通的每个人家里,而且还有昭通市教育局专家介入的“qq在线论坛”即是一例。我曾看到了这次论坛的文本稿全部保留资料。论坛为3月
21日晚20:00开始一直持续到23:00,老师们仍然意犹未尽。论坛的主题是“集中研讨‘三四六’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徐校长先进行了学校教学模式介绍与主题引领,老师们纷纷登台提问和发表看法,专家介入全程,解答疑问与共同研讨。如下是这次论坛的摘录的一个片段:
潘从来(2247405366) 20:43:27
请问粟老师:我一直纠结和困惑的问题是课堂的调控与学生的参与如何去协调?
故乡的云(昭通市教育局项目办粟蓉老师)(370836057) 20:45:44
需要在学习活动设计上下功夫
潘从来(2247405366) 20:47:07
谢谢,也就是说还得优化设计
故乡的云(370836057) 20:47:26
是的。你们的“三四六”模式,每一个环节其实就是一个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时有规律可循的。
邹廷梅(904021627) 20:49:00
粟老师,关于导学案,我有一个问题,导学案既然是教案、学案、作业案三者的结合,那是不是在上课之前应该先给学生看呢
故乡的云(昭通市教育局项目办粟蓉老师)(370836057) 20:49:07
那天在你校我没能展开这部分内容。是的,但是有所保留,课前只呈现预习内容
唐章伟(2510977208) 20:50:49
请问粟老师: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如何做才能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让学生能很好的参与到各个环节中来
故乡的云(昭通市教育局项目办粟蓉老师)(370836057) 20:50:59
小组活动怎么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一是问题设计,二是小组评价机制。低段学生重在培训学习的习惯。
从研讨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专家所起到的作用,如果没有高端专家的参与,学校的校本研究时间长了会陷入“萝卜炒萝卜”的尴尬局面。想尽千方百计让各路专家为学校教学改革出谋划策也是徐伟校长的改革智慧之一。
(四)笔墨人生与研究型团队建设
一所教职工人数不过百余人的小学,仅2011年以来三年多的时间,教师发表的文章竟有100余篇之多,共十余万字,在研的国家级、省级及市、区级课题竟有9项;刚刚结束的由昭通市教育局教科所组织的全市十县一区教师参加的“高效课堂创建”成果大赛中,获得前三等奖的有60篇,昭阳三小教师占了15篇。这有力地证明了三小教师的职业成长状态:行动——反思-研究——再行动——再反思——再研究,螺旋上升,乐在其中。徐伟校长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是“不让一个人掉队”,每个人都是学校这个庞大机器上重要的分子,所以研究型团队的建设是着眼于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及全学科覆盖的“三全”思想的。这还表现在教师的成长是从校内外向区内外的不断辐射,如,学校向全区20个乡(镇)、办事处课堂全开放;送课到乡镇,已为33所项目学校一直提供不断成长的交流课例。接待来自“水富、永善、盐津、镇雄、彝良、鲁甸、大关”等县同行的访学;送教到“大关、绥江、永善、鲁甸、威信”等县。展示了学校的“校园论坛”、“观课、评课、议课沙龙”、“集体备课沙龙”等教研活动,创建了具有三小特色的“教学交流、展示”的接待模式,有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的专业提升。和来方略选派来的名师同课异构,到武汉参加同课异构活动等,和区、内外兄弟学校课堂交流……
徐伟校长认为:“世界上没有最好的经验和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不能复制的是经验,再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也只有在践行中逐步体会和总结,才能内化为自我认识。”因此,昭阳区第三小学扎根本校实际的“三四六”教学模式带有泥土的芬芳,也更有蓬勃的生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关系失衡、无视人性、话语泛滥、权力控制、缺少和谐的课堂来一番彻底的改造,将诸如相互依存、协同合作、伙伴关系、灵活性、多元性、开放性、生动性等教育生态意识观念贯彻其间,使之成为迷人的现代生态课堂,这是多少学校心中美丽的梦。在昭阳区第三小学这样的梦想业已成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