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维摩诘经》的思想特色

(2024-04-24 10:08:33)

《维摩诘经》的思想特色
逾 陀

  《维摩诘所说经》,简称《维摩诘经》或《维摩经》。经中的主角维摩诘居士是一位大乘在家菩萨。他智慧神通无碍,为了启发佛弟子的求道心,悟入大乘殊胜、无碍的解脱境界,便以种种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超乎意念的方便善巧、不可思议的解脱途径,来对破佛弟子的偏执。
  经文中,维摩居士借示现染疾,教导前来探病的各方大众,再引出佛陀命文殊菩萨及众弟子前往问病,从他与文殊菩萨的对话来发挥深远的义理。整篇经文极富戏剧性,哲学与文学修辞的意境甚高,故受到中国佛教界、艺术界、文学界等欢迎,又被外国学者喻之为“大乘佛教文献宝冠之珠”。
  由于这个缘故,注释此经的著作甚多。可惜有些注释者忽略《维摩经》属般若中观系统的经典,以传统圆融方式来注释,导致经中“心净则佛土净”的意思变成了“唯心净土”的思想,违背了本经原意。本文尝试以《维摩经》的成立年代及它的思想特色,论述它是“般若中观法门”的经典。
  《维摩经》约出于大乘初期而比般若编集期略晚,《维摩经》所述的内容发生于释迦牟尼住世时,大约西元前五、六世纪之间,这仅是宗教文学构想的内容,印度大乘佛教相信一切经典皆为佛说,佛陀成道时已开示大乘佛法,可惜弟子无法了解。佛陀于是为他们教授原始四谛法,次第才演说大乘佛法。另一说是佛陀入灭后,大迦叶领众比丘在王舍城外七叶窟结集经典,而许多大菩萨亦在阿难尊者的协助下,在窟外另一处地方进行结集大乘经典。
  从历史学角度来说,这些传说是毫无根据的,亦没有任何确实资料,证明大乘经典出现于佛在世,因此我们唯有依学者的历史考据意见来研习。学者一般认为大乘经典应是在佛陀去世后500年间,才开始传出,然后逐渐流行。由于缺乏精确资料,我们试从两方面来推论《维摩经》的成立年代:
  
一、 从汉译本的年代来推断:最古老的汉译本为后汉严佛调的《古维摩经》,大约是在后汉灵帝中平五年(西元188年)译出。如果说汉译本是由印度流行约一百年后才传入中国的话,那么《维摩经》的结集应在西元一世纪,大约稍迟于原始《般若经》的编集年代,却应该稍前于龙树菩萨的时代。
  
二、 从净土思想的流行来推断:大乘佛教思想初期,净土思想开始流行,最初流行的净土法门有2种:东方妙喜国之阿閦佛净土与西方极乐世界之阿弥陀佛净土。《维摩经》的第一品探讨菩萨净土,在内容上亦提及到东方妙喜国阿閦佛国,故此相信本经出于净土思想流行之初期大乘佛教之时代。
  《维摩经》一则助众生破执以趣向解脱,一则彰显不舍世间的菩萨行持。大乘初期,学者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大乘经典应为《般若经》。《维摩经》可说是延续着般若思想的讨论,另开途径往大乘菩萨行思想方面发展。
  大乘佛教思想,可说是起源于佛弟子对佛陀的永恒怀念与追思。为让佛法在世间持续传播,佛陀遗骨、遗物、遗迹被尊崇而予以礼拜,佛陀生平传记亦被详加记录,甚至太子多生以前的事迹也被予以绘影绘声的记载,形成了佛陀本生谈的内容。此外,弟子们对佛陀所教示的“法”作深刻的反思。从以往向解脱的阿罗汉道学习,转向佛陀前生那种“不舍众生、不欣涅槃”的菩萨道学习,于是大乘运动开始酝酿,乃至公元前后兴起。然而,大乘学佛行者所面对的问题,一方面要面对生死流转的现实,另一方面则不离世间而达至涅槃的理想。在这悠长无量时间的菩萨道,要靠智慧引导,故此般若波罗蜜在菩萨道中具主导地位,亦是大乘法门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
  从理解佛陀深观缘起而开出的法空思想,结合佛陀传记里佛陀慈悲精神而开出的救度思想,其实都展现佛陀形象不同的面貌。随着大乘思想及《般若经》开出后,不同经典逐渐结集出来,都呈现出菩萨行的不同面貌。在这个基础上,《维摩经》一方面展示“无住、不二、不思议”等等观念,以破除二边执见而悟入不二法门的解脱境界;另一方面则深化在家菩萨行的大乘思想,表达出不舍世间的菩萨行持,展现人间佛教的现实意义。
  清净本是空,烦恼是佛种,《维摩经》打通世间出世间的障隔,继《般若经》之后讨论“空、无住”之意义,并破斥当时佛教的偏执观念,彰显“不着二边、不立一法”的中道义理,继而指向菩萨行的实践”,开出大乘菩萨行的大悲精神,发挥般若思想。经文的内容环绕维摩居士借示疾来启迪众生,说明身躯之无常及不圆满性,所以应该发菩提心,求成佛之法身。亦说出众生之病乃“从痴有爱,则我病生”及菩萨之病乃“以大悲起”,以展示大乘佛教菩萨行的教化精神及对传统佛教思想的批判。
  本经的另一特色是颂扬居士传法、重视现实世界、肯定在家生活为大乘居士佛教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坚实的教理依据。甚至说出“发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的论调,论证“一切烦恼,皆是佛种”等说法,由此打通世间和出世间的隔膜,冲淡原始佛教的厌世色彩,亦进一步肯定现实世间的地位。

摘自《中观思想讨论集》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之五阴本如来藏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