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略论大乘佛法与中国的胜妙因缘

(2023-12-25 11:03:07)

文/妙勤


达摩祖师说:“吾本离南印,来此东土,见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踰海越漠,为法求人。”大乘佛法从佛的妙明真心流出,超越了凡夫的心意识,众生能够遇到已经非常稀有,能够生信就更难,进而能够依教奉行,更是难中之难。而在中国,修学大乘佛法的传统两千年来绵延不绝,诚为大不可思议。回顾大乘佛法与中国的胜妙因缘,如同瞻仰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

 

诸佛教化的神奇土地

据梁朝慧皎《高僧传》记载,东汉永平七年(64年),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飞空而至,落于殿前,第二天召集群臣,以占所梦。太史傅毅说:“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这里的“西域”就是指古印度。汉明帝表示认同,于是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人西行寻访佛法。使者们在大月氏(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及阿富汗一带),遇到了在此游化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尊者,就邀请他们到汉地来。于是他们用一匹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到了洛阳,这就是著名的“白马驮经”的故事。这是以国家的名义迎请佛法,标志着佛法正式传入中国。

其实在此之前,佛法已经通过民间形式传播过来。据朱士行《经录》记载,秦王嬴政四年,西域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带着佛经来中国弘法。秦始皇不信佛法,就把他们囚禁起来。到了半夜的时候,有丈六高的金甲神人破开牢门,将室利房等人放了出来。秦始皇知道后大惊,稽首谢罪,并奉上厚礼,把他们礼送出境。

与秦始皇同时代的印度,处于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阿育王是佛门的大护法,他曾派遣由很多高僧组成的使团,到各个国家去弘法。他还开启了其祖先阿阇世王所藏的八万四千佛舍利,役使鬼神建造成八万四千座宝塔,广泛散布于南赡部洲。这样的佛舍利塔,在中国就有十九处,可见中国大乘因缘的深厚。

唐朝的时候,道宣律师因戒行精严,感得天人来供养,后来他将与多位天人的问答,记录成为《律相感通传》。天人讲到,周穆王的时候,中土就已经有佛法了。道宣律师问,凉州西番和县的山裂开之处,露出来的佛像是什么朝代所造。天人回答,是迦叶佛时利宾菩萨为救度众生而造。此外,蜀地简州三学山寺、涪州相思寺,都是迦叶佛时所造。道宣律师问,益州成都的多宝石佛是什么时代从地踊出的。天人回答,蜀都的原址在青城山上,现在的成都以前是大海。迦叶佛时,有人于西耳河建造了多宝佛全身像。后来有人请了佛像渡海,船沉人亡。到了晋朝的时候,有人通过发掘,发现了埋在地下的沉船,船中有佛像和人骨。其中人骨肢体各部分都很粗大,超过当时人的数倍。迦叶佛是释迦佛之前的一尊佛,是贤劫的第三尊佛,在人寿两万岁时应化在世间救度众生。佛经里记载,在减劫中,人寿每一百年减一岁,人的身高每一百年减一寸。迦叶佛时人的身形,远远高于释迦佛时的人,在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由这些记载可知,我们这一期人类文明的很多文化现象和遗迹,并不是这一期才开始有的,而是有着久远的历史传承和积淀。早在释迦牟尼佛出兴于世以前,古老的佛教文化基因早已埋藏在我们这片土地,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佛在《大涅槃经》里讲过,一个人在过去生中有供养过半恒河沙数诸佛的功德,在这一生中遇到大乘经典时,才能做到不生毁谤。我们今生能够信受大乘佛法,说明我们过去生中积聚了甚深的善根。因此可以说,佛教作为一种超时空的文化,在恒常地影响着我们。

 

求法与译经双轮齐转

在汉明帝正式迎请佛法以后,随即也拉开了历时千年的求法序幕。自后汉末叶以来,无数大德高僧、在家信士、王公贵族、文人学士,乃至能工巧匠等,源源不断地加入到这一光辉历程中。

佛法在中土的传播,是以佛经的求取和翻译为前提的。从曹魏甘露五年(260年)朱士行西行求法开始,到宋元时期,整个西行求法事业历时千年之久。数以万计的求法者,或组团,或独行;或跋涉沙漠,或翻越雪山,或乘舟渡海,困难重重,险象环生。东晋法显大师《佛国记》云:“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在这样恶劣的境遇中,有的求法者满载而归,为世人传颂,但更多的人死在了路上。唐代义净三藏《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常慜法师发愿往生极乐,念佛不辍,并抄写《般若经》。他乘一条商船西行求法,船上的货物很重,出发不久,海上就起了风浪,船就沉了。在船快沉没的时候,商人们为了争着上小船,互相打斗起来。船主对佛法很有信心,就对常慜法师说:“师父到船上来吧!”常慜法师说:“船留着载他们吧,我不上去了。看淡生死,这是顺应菩提心的。舍己为人,这是合乎大士行的。”于是,他面向西方合掌,称念阿弥陀佛,随船一起沉没下去。常慜法师在求法路上丧生,留下了名字。但更多死在路上的求法者,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即使如此,也没有阻止求法者西行的脚步。就这样,在历代大德高僧前赴后继的求法历程中,梵文经论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法显大师在《佛国记》里说:“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所以乘危履险,不惜此形者,盖是志有所存,专其愚直,故投命于不必全之地,以达万一之冀。”义净三藏《题取经诗》云:“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这首诗传达出的,是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以及大师对后人珍视佛经的殷殷期待。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印刷术不甚发达的时代,古人为了抄一部佛经,可以跋涉百里千里。也不难理解,古人在得到佛经以后,为什么会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恭敬心来礼拜供养。

求得梵本佛经以后,紧接着就是翻译。从最早来到中土的摄摩腾、竺法兰开始,佛经翻译工作即已拉开序幕。从东汉到北宋,佛经翻译事业在中国兴盛了约一千年,被称为“千年译经运动”,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道奇观。将释迦本师宣说的真实义趣准确传达出来,以契理契机的文字般若摄化众生,这是佛教弘化事业关键性的一步。长达一千多年的佛经翻译历程中,历代译经师翻译的经卷多达五六千卷,诸宗齐备,百花齐放,这是释迦本师为引导众生解脱而打开的无数扇大门。其中所蕴含的胜妙因缘,只能用不可思议来形容。


佛经的翻译,还衍生出大量新的汉语词汇,比如佛陀、菩萨、罗汉、菩提、禅定、涅槃、般若、智慧、忏悔、皈依、缘起、泡影、世界、习气、烦恼、舍利、三昧、境界等词语,以及五体投地、慈悲为怀、菩萨心肠、昙花一现、天花乱坠、作茧自缚、盲人摸象、拈花微笑、醍醐灌顶、惟我独尊、衣钵相传、四大皆空、六根清净、香象渡河,乃至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成语。这些新词汇的加入,大大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其中很多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所以赵朴初先生说:“假如彻底摒弃佛教文化,我们可能连话都说不周全。”佛经的翻译和传播,对中国的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哲学、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弘一大师说:“我觉得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在于从学佛法中得来。要从佛法中研究出来,才能达到最上乘的地步。”佛法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与精神境界。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除了佛经中甚深微妙的开示以外,还得益于译经师们的非凡创造力。佛教史上的这些译经师,都是当时非常杰出的人物,比如安世高、支娄迦谶、竺法护、鸠摩罗什、昙无谶、真谛、玄奘、不空等诸位大师。尤其是鸠摩罗什大师,颖悟绝伦,悲心深重,座下弟子皆为俊逸之士,曾出现过三千门人弟子一起译经的宏大场面。《律相感通传》记载,鸠摩罗什大师位阶三贤,从毗婆尸佛以来即在翻译经典,是七佛译经师。大师的母亲临去天竺求法的时候曾对他说:“大乘经教会在震旦大兴,将它们传到东土,要依靠你的力量,但是到东土去会对你自己不利。”大师回答说:“大乘菩萨道就是要舍己为人,如果能使大法广为流通,利益众生,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事见《高僧传》)后世经常读诵的《阿弥陀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诘所说经》等,都以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最为普及。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像鸠摩罗什大师这样的乘愿再来之人,在历史上数不胜数。他们或隐或显,或出家或在家,皆以大菩提心宣扬妙音,匡扶正法,使解脱之灯代代相续。正是由于中国有着深厚的大乘因缘,才能感召无数佛菩萨来应化弘法。

https://file.lsdls.cn/manager/402/jpg/1702603035123%E9%B8%A0%E6%91%A9%E7%BD%97%E4%BB%80%E5%A4%A7%E5%B8%88%E5%83%8F.jpg

鸠摩罗什大师像

佛经是佛陀的法身舍利,是接引众生出离生死苦海的无上珍宝。有佛经在,佛的教法就不会消失,佛就一直与我们同在。为了使后世子孙能闻熏佛法,古人或抄写、印刷佛经,或描绘、塑造佛菩萨圣像,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北京房山石刻《大藏经》,都是历经一千余年,经过数十代人的努力而完成的。没有“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大慈悲心的支撑,这些是难以做到的。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能够闻到佛法,绝不是小因缘。一部佛经托在手上,应该感觉沉甸甸的,因为这里面凝聚着无数先贤的心血。

 

般若与净土两大系统

隋唐时期,大乘八宗(律宗、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真言宗、禅宗和莲宗)呈现繁盛局面。如果进一步归纳,中国大乘佛法主要有般若和净土两大系统。般若真空与净土妙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无数众生蒙受法水滋润,究竟解脱。

般若系经典的传入,在佛经中早有悬记。《大般若经》云:“舍利子,如是,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我灭度已,后时后分,后五百岁,于东北方当广流布。”印度的东北方即是指中国。朱士行是汉地西行求法第一人,他所求的就是般若系经典,也是当时佛经传译的主流。释迦本师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系经典有二十二年。就是因为众生执着贪恋非常深重,所以需要反复讲。然而般若思想广博深奥,既难信,也难讲,一般人难以接受。尽管如此,般若系经典还是被不断地翻译,不断地传播。东晋时期,般若一门形成了“六家七宗”的繁盛局面。

般若系经典在汉译佛经中所占比重最大,有七百多卷。尤其是玄奘大师翻译的《大般若经》,是所有经典当中分量最多的,有六百卷。唐朝显庆三年(658年)正月初一,玄奘大师在玉华寺开始翻译《大般若经》。由于这部经非常庞大,梵本共有二十万颂,弟子请求删略,玄奘大师同意了。起了这个念头以后,大师“于夜梦中,即有极怖畏事以相警诫,或见乘危履险,或见猛兽搏人,流汗战慄,方得免脱”(《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师醒来以后,即对弟子们说,不能删略,还是要广翻。到了夜里,就看到诸佛菩萨眉间放光,照触己身,心意怡适。

一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能够圆满翻译出来,足证中国人与般若教法有着甚深的法缘。玄奘大师翻译的《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精要,古往今来书写读诵受持者更是不计其数。另外,像《金刚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般若系经典的流通也经久不衰。般若是一切诸佛之母,是众生自在安乐的源泉。对于饱经忧患恐惧的众生来说,般若系经典是一剂对症良药。

般若系经典主要适应了文化精英阶层的志趣,而净土法门则以三根普被的特质,彻底彰显了诸佛普度一切众生的本怀。净土法门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这些净土经典,在佛法初传时期就受到重视,都不止一个译本。其中,《无量寿经》在中国出现了十二个译本,是翻译次数最多的经典。早期最重要的两位译经师安世高和支娄迦谶,都曾翻译过《无量寿经》。佛在这部经中悬记,末法时代,经道灭尽,佛力加持这部经再住世一百年,给予众生最后的救度。

东晋时期,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结集一百二十三位净业行人,结白莲社,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法门从此逐渐普及开来。千百年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成为中国人最熟悉的佛教标志。多少人听到这句佛号,或欢喜踊跃,衣毛为起,或感恩戴德,痛哭流涕。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是为我而发,极乐世界是为我而建,信愿称名,即得往生。一句万德洪名,是连接娑婆与极乐的大悲慈航,运载着无量众生驶向彼岸。这样的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在中国竟一度出现过“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盛况,这样的大乘因缘不是我等众生所能思议的。《无量寿经》(宋译本)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是故汝等闻斯义。”由此可以再度证明,我等众生能够闻信念佛一法,说明往昔已经供养过无量诸佛了!

 

细论大乘佛法与中国的胜妙因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里只能选择以上几个方面略作介绍。我们为生在这片具有深厚大乘因缘的土地而自豪,同时也不应该辜负这稀有难遭的因缘。饮水思源,至诚感恩为我们说法、求法、传法的无数先贤。唯有仰遵释迦弥陀两土世尊的教导,深信切愿,老实念佛,往生净土,才能报答这无尽的深恩。祈愿正法久住,一切众生皆得早日解脱!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之十番显见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