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如果有喜欢看《三国演义》的朋友,可能会对这段产生疑问:黄鹤楼在哪里?刘备过江的事件虽然有,但跟京剧版本相距甚远。细心的观众再看看《三国志》,并没有提到“黄鹤楼”三个字。
那么就让我们尝试追寻一下这个故事的来历吧!按照时间顺序,起源可能是这样的:
1. 《三国志平话》(元朝英宗至治年间,公元1321~1323年,建安虞氏所作)中,最早出现了周瑜宴请、欲杀刘备的情节。
2. 元杂剧《刘玄德醉走黄鹤楼》次之。其作者,或称无名氏,或谓朱凯。朱凯,字士凯,约元文宗至顺(公元1331年)。这大约是首次把刘备跟黄鹤楼联系在一起的剧本。
3. 《三国志通俗演义》(即罗本《三国演义》,现存版本创作刊行时间约为明弘治甲寅(约公元1494年)至嘉靖壬午年间(约公元1522年),将故事改编,并完善合理化。
此故事涉及的人物、时间、地点,多有混乱处。譬如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而周瑜在公元210年就不小心被气死了(周瑜被气死亦是“小说家言”,不求甚解);而赤壁地理位置离黄鹤楼又老么远的;元杂剧出现的姜维,在赤壁战之时不但没有投效诸葛帐下,年龄也只6岁(赤壁战:公元208年,姜维生卒:公元202-264年)——但是因为是民间传奇故事,这些考据倒是可以忽略不计。
单从故事本身的合理性来说。早期平话描述,周瑜宴请刘备欲害之,刘备光杆司令欣然前往赴宴,已经很不可思议。糜竺送计后,酒席宴前,周都督就被玄德一篇大拍马屁的歌词赞美得不知东南西北,竟然忘记要害人,自己喝个酩酊大醉,让刘备乘机逃脱——整个故事缺乏高潮,没有逻辑,把个周公瑾描绘得也太粗蠢了些。
到了杂剧中,刘备仍然是背着军师自愿孤身前往的。周瑜定计的谋划就比较详细了:“若刘玄德来时,某暗设三计:
头一计 酒至半酣,席间问其强弱,应答不合吾心,用剑斩之。
第二计 着大将于樊,把住楼门,一切人等,不放上下;若无某令箭,不许下楼。
第三计 酒酣之际,要刘备顺情归吾。意有不从,击金钟为号,伏兵尽举,擒住刘备,困于江东。”
——三步走的计策,倒颇有几分诸葛亮模仿秀的意思~但结果仍然是喝得大醉。诸葛差关平送计,姜维送令箭(借东风时骗来的周瑜令箭),刘备趁周瑜醉倒用令箭遁逃。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过江赴宴的故事大有改观。将时间安排在赤壁战前夕,且地点并非黄鹤楼,而是江边周瑜大帐。诸葛之前仍是并不知情,但有关羽贴身保护。周瑜于“两边壁衣中密排刀斧手”,但是席间得知“按剑立于玄德背后”者乃是名将关羽,遂“汗流满背”,未敢动手加害。此时诸葛在江东忙活着,突然听说主公被诓来,吓得半死,后对刘备点明:“若无云长,主公几为周郎所害矣。”玄德方才省悟。
这几个版本的共同点是:诸葛先生不知道。有道是“诸葛一生唯谨慎”,把龙头老大扔进敌营的这种事,并非军师的风格啊!!!所以相声每次演到张飞闯帐,揪住诸葛亮脖领子的时候,主页君都默默替明哥吐槽:“劳纸是躺枪哒!“
从情节的精彩程度来讲,京剧本《黄鹤楼》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尤其是席前言来语往针锋相对(是周瑜、赵云的相对,玄德公一如既往地只会大哭,我汗),可欣赏指数是非常高的。
溯本求源无非图一乐儿~~相声《黄鹤楼》跟京剧版本比起来自然更加荒诞离奇,再经过现代演员的重新加工,内容更加丰富有趣。咱们开心茶馆也经常上演这段节目,梁爽、杨阳版和杨阳、杨贵宝版,都各有特色。
读相声,听趣闻,了解历史。《开心读相声》会继续为您讲述关于相声的故事~电话:025-86526265(14:30-20:00)
演出时间:周一休息外,每晚八点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