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共读的是《父母效能训练》,看了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要监督自己的言行,控制自己的脾气,父母应该给孩子做好榜样,不能让孩子有机会学习不好的言语和行为。但是父母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需求,有时候应该真实的表达出来,而不是为了维护“完美父母”形象伪装自己,孩子更喜欢真实的父母,而且他们都能感觉到,如果你明明很生气,却假装自己没有生气,孩子是能看出来的,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这本书主要教会我们三件事: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父母要积极倾听;当父母有需求的时候,我们要真实表达;当父母与孩子的需求有冲突时,一起寻找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在倾听孩子的需求时,父母要准确描述孩子的感受,也就是要与孩子共情,说出孩子的情绪与感受。我们要呈现真实的自我,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是可接纳的,哪些是不可接纳的。
在与孩子对话时,尽量使用接纳性语言。托马斯·戈登提到父母要使用“我信息”的语言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多从自己的角度去描述事情,坦诚自己的感受,多描述自己的积极情绪,不夹杂其他的情感。比如:你不能站在椅子上。这是一个“你信息”。而累了的时候我不想玩。这是一个“我信息”。两者一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你信息”一般都是评判性的,指令性的语言会让听者心里很不舒服。尤其在生气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情绪管理好,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波及到孩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高效正确地处理孩子的问题成为我们家长的必修课。托马斯·戈登提到三种法则,父母赢、孩子赢和没有输家,往往第一种会造成父母在孩子眼中的形象专制权威,长此以往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而第二种父母老是让着孩子,孩子就会越来越宠溺。最合适的就是第三种,双方的问题都能得到妥善的解决。这个解决方案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探讨出来的,由于孩子自己也参与了决策,在实行的时候会更有内动力,也就能更好地执行。虽然一开始执行起来会有些困难,但是坚持平和的态度,这样做的长远效果一定比简单的说教要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