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写读后感》教学设计

(2016-05-29 16:06:23)
分类: 读后感

《如何写读后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写读后感”在六年级的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完成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组习作──学写读后感。“积累将感受写具体的方法并初步运用这些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完成的初稿中能明确自己的感受点,并呈现出了多个角度,但不能将感受写具体,没有说服力。本节课中,努力体现让学生自主发现、亲自体验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成并将其当作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同时,注意开拓他们的思维,培养其创造潜能。力求营造和-谐、务实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

2.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

3.积累将感受写具体的方法,并初步运用这些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教学准备:

制作幻灯片(ppt)。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习作要求,初识读后感。

(二)阅读教材中的例文──《鲁宾逊漂流记》,学习读后感的基本写法: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结合原文中的关键词句谈感受

(三)阅读原文:

1.自读,概括主要内容,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

2.品读、批画自己感受深的内容,提炼感受点,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3.明确感受点,试着用一句比较凝练的话写出来,同桌互相说说

4.为读后感列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四)布置作业:依据提纲完成读后感的初稿

 

第二课时评改读后感

(一)导入:

1.回顾:什么是读后感?写读后感的最基本要求是什么?(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2.我们一起读了《鲁宾逊漂流记》这篇文章,完成了读后感的初稿。这节课,我们将以一些同学的读后感当作例子进行讲评,使自己的初稿修改得更好。明确学习任务──评改读后感

【设计意图:复习回顾第一课时初学读后感的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整体初步讲评:

1.教师对初稿进行整体评价:

(1)常规评价书写比较工整:95%

语句比较通顺:77%

没有错别字:18%

写后进行了修改:64%

(2)写读后感的专项评价清楚简练地概括原文的主要内容:93%

自拟题目恰当:86%

能用凝练的一句话明确自己的感受点:95%

指名朗读原文,回顾主要内容。指名汇报自己的题目。

指名朗读自己的感受点,并说说是从哪个角度写的。

过渡语:看到大家完成了上节课学习任务和认真的写作态度,我真替你们高兴。不过,大家的读后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指名朗读例文,请同学们思考:这篇读后感具备了以上这些优点之外,还有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

学生发言,教师进行梳理规整:优点──她运用了结合原文关键词句谈感受和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的方法;不足──谈感受的内容不够具体。

【设计意图: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整体评价全班完成初稿的情况,学生汇报各自的感受点,并用凝练的一句话写出来,从多个角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再以一篇具有典型性初稿为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其优点与不足。】

(三)指导把“感”写具体:

1.进一步学习“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的写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确了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时,要把突出感受点的内容写具体,可以增强读后感的表达效果。】

2.进一步学习“结合原文中的关键词句谈感受”的写法:

在初稿中,老师还看到有些同学先摘录了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再写出了自己对某句话、某个词语的感受,大家读一读,她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了吗?

小组讨论,之后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初稿中的片段,感受到结合原文中的关键词句不要生硬地转述,可以对感受深的语句产生联想,自然流露自己的想法。】

(四)修改习作:

1.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的初稿,想一想把突出感受点的内容写具体这一点你做得怎么样?修改问题突出的片段,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2.学生个人修改,教师巡视。

3.学生在实物投影下,汇报交流过程中,发现、积累将感受写具体的其他写法,如:将生活中的人物、情节与原文进行对比;引用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古诗词;想象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设计意图:学生当堂修改自己初稿中没有写具体的片段,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继续引导学生发现、积累将感受写具体的其他方法。】

(五)小结:

1.布置作业:继续对全篇读后感进行修改。

2.推荐阅读记录卡,鼓励学生在日常的课外阅读中为今后写读后感积累素材。

3.齐读有关写读后感的名人名言,鼓励学生将写读后感养成习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