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同为源远流长的东方文明古国,黄河与长江,印度河与恒河,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东方文化,这些基于农耕特色的大河文明造就了中印文化
中很多相似的哲学观念和思想体系。
提到传统文化,大家很容易想到的就是“道德”一词,那么什么是“道德”呢?“道”就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这个叫道,永远不变。按照自然规律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这就叫“德”。当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贪、嗔、痴、慢、疑,让身、语、意越来越符合“道”,我们就能觉醒内心中那个真实的本我,禅宗有云:“明心见性”。这时,我们就会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跳出轮回,得大自在,原来“宇宙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亦即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传统文化就是教我们觉悟的,教我们离苦得乐的,教我们找到内心的光明的。
《巴坦加里的瑜伽经》中说:约束心灵的变化就是瑜伽。《艾扬格瑜伽》一书中说:瑜伽是一门以非常精微的身、心、灵科学为基础的古老艺术。长期习练瑜伽最终会带给习练者心平气和、物我合一的感觉。在哲学术语中,瑜伽是指个体的我与宇宙的我融为一体(亦即梵我一如)。这种融合带领我们达到纯净和完美的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自我感完全消失。此前,首先是身和心得连接,以及心与真我的融合。因此,瑜伽是一种生动的内在体验,习练者会经验到身体、感官、心、智性与真我的融合。瑜伽的首要目的是回归心得单纯、宁静和平衡,将其从混乱和痛苦中解脱出来,最终走向三摩地或自我实现。
由上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和瑜伽都是觉悟之道,解脱之道,和谐之道。下面我简单的谈下我在瑜伽练习中的一些体会。
瑜伽中的“礼”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礼记*玉藻》
《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里面有对各种礼仪规范的记载。所谓“九容”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小就要学习并熟悉的关于人格修养和礼仪的基本规则,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高雅的姿态。
“足容重”是指脚步稳重,不要轻举妄动。在瑜伽中,很多体式的根基都是我们的双脚,只有我们的双脚稳定了,动作做到位了,我们的身体才能调整归位,体式才会稳定舒适。
“手容恭”是说你的手摆放的位置,要显示出对人的尊敬。在古代,行礼时的手势都是双手相叠,或作揖、或拱手,佛教和瑜伽中也有双手合十的礼节,虽然形式多样,但都是我们内在谦卑恭敬心得外在表现。在瑜伽中,有些体式里会有手臂上举,手指指向天空的姿势,这个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能让手指做出一些带有侮辱性质的手势,这样是对天地自然的不恭敬,也是我们内心傲慢的体现。在其他体式里,我们的手也不是随意乱放的,该伸展的伸展,该扶在哪里就扶在哪里,这也是我们是否专注的体现。
“目容端”是指目不斜视,观察事物时要专注。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双目的神韵来自于内心,在体式中,如果我们的眼睛四处飘荡,到处游移,或者眼中无神,目光呆滞,那我们的精神肯定是不专注的,体式就没有做到内在,只是摆个样子,反之,如果我们眼神端正,专注,我们是心定神安的,那我们的精气神就是贯通的,体式就做到内层了。
“口容止”是要求在说话、饮食以外的时间,嘴不要乱动。佛教里常说造口业,口确实是很难控制的一个感官,要说话,要吃喝,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时候能说,什么时候不能说,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这都是很难把握的。在瑜伽中,有很严格的瑜伽饮食原则,在瑜伽体式练习中也要保持静默,说话会让我们的气息散乱,意识不集中,不能更好的关注自己的身体。
“声容静”是指振作精神,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优雅、有修养。瑜伽也要求我们心态平和、不争不夺、不强加于人、不具侵略性。
“头容直”是要求昂首挺胸,不要东倚西靠。在瑜伽体式里,几乎所有的体式都要求颈部是伸展的,胸腔是打开的,这样我们的气是向上提的,能量的流通是通畅的。
“气容肃”是指呼吸均匀,不出粗声怪音。我们常要求在瑜伽体式中保持顺畅柔和的呼吸,尤其是在呼吸控制法的练习中呼吸应该缓慢、深长、均匀、平稳,呼吸时应感觉从容,这也是我们内在心灵状态的体现。
“立容德”是指不倚不靠,保持中立,表现出道德风范。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人靠什么立于这个社会中,立于天地之间,靠的就是“德”。人是万物之灵,我们在瑜伽体式里也要带着有德君子,贤良淑女的的风范去做,才能把瑜伽的美更好的展现出来。
“色容庄”是指气色庄重,面无倦意。在瑜伽练习中,我们的表情应该是放松、愉悦、端庄的,如果是紧张,甚至面目狰狞的,说明我们的身体在打架,内心在纠结,并没有真正进入到体式里。
瑜伽中的“克己”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第十二》
这段话是颜渊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并告诉了颜渊具体的方法。在我看来,瑜伽的的目标也是“仁”,瑜伽八支中禁戒,遵行就是我们要复的“礼”,禁戒包含:非暴力、不说谎、不偷窃、不纵欲、不贪婪。这些是“非礼”的,我们要克制自己不能去“视、听、言、动”。遵行包含:净化、知足、苦行、读圣书、臣服神性。这些是符合“礼”的,我们要克制自己的惰性,习性,去“视、听、言、动”。
瑜伽需要长期稳定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克制很多欲望,弱点,不好的习惯,比如早起练习,我们要克服赖床的习惯;吃饭要克制贪吃的欲望;大家一起练习的时候要克制聊天八卦的欲望;体式练习时,明明还能再坚持,再进入,要克制自己想偷懒的念头。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克己会很痛苦,但是当我们真正品尝到瑜伽带给我们好处的时候,我们就会深刻体会到“为瑜伽由己,而由人乎哉?”
瑜伽中的“自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第一》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第四》
“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其目的正如朱熹所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他包含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的意思在里面。
在瑜伽中,正确的练习带来好处,而错误的练习往往会带来伤害,有的人练习一段时间瑜伽,把膝盖练伤了,把骨盆练歪了,脊柱也练变形了,这个时候我们要提起觉知,省察自己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体式没有做到位,还是盲目追求外在的姿势,而忽略了内在的中正,还是身体常年积累下来的毛病在体式显现出来了。在靠墙的站立体式中,我们很容易就发现骨盆是否中正的问题,在手臂上举的体式中,很容易发现肩膀和肩胛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因为错误的行为和生活习惯,而错误的行为背后又是因为我们错误的思想和念头导致的,比如有的人急于求成,练习体式的时候也不管骨盆是否中正,要点是否做到,盲目的去做体式,身体给出疼痛的信号也不去管,其实这就是心中的贪念在作祟。
瑜伽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审视自己的身体,行为,思想甚至是每一个心念,让我们能够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瑜伽中的“中庸”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第十一》
中庸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也就是把握准确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过份,“过犹不及”。中庸之“中”,的确要求事物出现平衡状态,但它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点。犹如一杆秤,秤锤必依所秤之物的轻重而在秤杆上移动,才能找准平衡点,从而把秤杆摆平,把重量搞定。假如中庸之“中”固定为折半以取中,那就犹如把秤锤固定在秤杆的中点,那你这杆秤就只能添乱而一点用处也没有了。
《艾扬格瑜伽》中说:体式并不是指你机械地摆出的某一个姿势。它有一个缜密思考的过程,最终达到动力与阻力间的平衡。身体的重量必须均匀地分布于肌肉、骨骼以及关节上,正如智性必须贯穿于身体的每一个层面。
在瑜伽练习的所有过程中,几乎都要遵循“中庸”的原则,例如:在战士二(右侧为例)中,我们要蹬左腿曲右膝,左腿有多少蹬的力量,右腿就曲多少,同时找到那个让身体最轻盈、最稳定、最舒适的那个平衡点;在做完猫伸展之后都要做兔式,肩倒立之后做鱼式;在扭转体式中,既要放松皮肤和肌肉,又要做伸展和转动等等。
在每一天,每一次,每一个体式的练习中,都要让身体达到极限又不能超过极限,这样才能得到最大的进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是生活的本质:内在和外在的和谐,个人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全世界的和谐。
学生:英男
2013年12月2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