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篮桥(10)宋氏老宅

标签:
杂谈 |
提篮桥(10)宋氏老宅


这幢小楼挂的门牌是:“东余杭路534、532、530、528号和526弄17-31号。”



这里是宋庆龄父亲宋耀如建造的宋氏家族最早的住宅,时间大约在1891年至1892年间,宋家在这里生活了20年。宋氏老宅的原地址为“东有恒路628C”,即现今的东余杭路530号、526弄17-31号。以上照片拍摄于2012年9月。

宋耀如又名宋嘉树(1864—1918),海南省文昌人。宋耀如是民国实业家,财力雄厚,他把大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孙中山革命,是国民革命成功的重要财力支柱。宋耀如曾在川沙传教。娶了川沙大户人家的倪桂珍。倪桂珍母亲的高祖是明代礼部尚书、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当时,宋耀如和倪桂珍夫妇就借住在在川沙的“内史第”。


宋耀如有六个子女。这是宋氏家族唯一的一张全家福,前排宋子安,二排左起宋霭龄、宋子文、宋庆龄;后排宋子良、父亲宋耀如、母亲倪桂珍、宋美龄。
这张宋氏家族全家福拍摄于宝昌路491号,陈列在川沙“内史第”内。


根据“内史第”的介绍,1893年元月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宋庆龄在“内史第”出生,1894年倪又在此生下长子宋子文,1897年生下宋美龄。直到1904年,全家离开川沙迁至上海市区,只留宋子文在川沙读书。
在上海市孙宋文管委研究室收集的资料中,一封美国威尔斯利大学图书馆藏的宋美龄1917年致艾玛米尔斯书信中写道:“母亲不喜欢住得离市区这么远,她说这样太不方便了,因此她的想法是搬回我们住在虹口的老房子,你记得我告诉过你,我们已经拥有了那所房子超过23年,结果是,现在那所房子虽然依旧醒目,但是那块区域却变得过于拥挤而令人不适……”
可见,宋家是“内史第”的“房客”,而“东有恒路628C”是宋家自己的住宅。宋家在虹口老宅大约居住了20年时间。1912年二、三月间迁居到了法租界宝昌路491号。


俯瞰虹口宋氏家族老宅(照片下载自网上)
有文章这样描述宋氏老宅:“它是一幢建在当时上海闹市区以外的还是农田菜地的地区,房子的外观是中西合璧的小洋楼,中间有内天井,外面有较大的菜园和花园,房间宽大、光线充足的二层楼房。它仿照欧美中产阶级所居住的房屋式样,又受到当时上海盛行的石库门住宅的影响,于是出现了内天井的做法。这是符合宋耀如这个在中国出生又受西方教育人物的特点的。因为这幢老宅位于当时还不是闹市的近郊,才便于孙中山在宋耀如家里居住和进行推翻清朝政府的革命活动。”





又过了四年,2020年5月我又一次来看宋氏老宅。老宅四周已面目全非。最明显的变化是新建路黄浦江隧道带来的环境改善,因为隧道入口就在东余杭路口。







走进停车场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宋氏老宅的东侧,它原来是有四排房子组成的大宅。它是宋耀如在沪的最早住宅,美国作家埃米莉·哈恩(中文名项美丽) 在她的《宋氏家族》一书中,对老宅有过形象的描述。

“这所住房由前至后笔直地伸向后院,里面分成四间大房子,查理(宋耀如)的书房、餐室,配有红木桌以及立式小凳的中式客厅,摆设有钢琴和舒适扶手椅及沙发的西式客厅,房子坐北朝南,通向一个宽阔的凉台,全家人常在这里露天就餐。二楼四间屋子为卧室,分别归父母、女孩、男孩和仆人所用,卧室后面有两间浴室,浴室里装有精美的苏州澡盆,盆的外表有一圈黄色的龙雕,里层是绿色的釉质,盆内装有冷水龙头,热水在楼下烧好,然后提上楼来用。”



2008年11月,上海市孙宋文管委员会与虹口区委宣传部、虹口区文化局合作,特邀同济大学教授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到东余杭路现场踏勘宋氏老宅旧址。

阮仪三教授说:“这里是宋庆龄童年居住的地方,也是孙中山和宋庆龄相识的地方。”阮仪三认为,“可以说宋耀如是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给予帮助最大的一个人,东余杭路的宋氏老宅,就是一个重要的‘革命据点’。”

阮仪三表示,曾经的宋氏老宅是一个“以中为本,以洋为用”的花园式洋房,如今“虽然原来的外壳还在,但房屋内经过多次改造,已面目全非了”。“东余杭路上的宋氏老宅很重要!一定要保留。”

阮仪三表示,这里曾经环境优美,房屋建造精良,如果能够合理地恢复原貌,将会给虹口区又增添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