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篮桥(2)霍山路

标签:
杂谈 |
提篮桥(2)霍山路


当年犹太难民来到这上海个陌生的地方,很快融入了当地社区,与中国邻居相处愉快。有的,学会了生煤球炉、用老虎灶等具有上海城厢特色的生活方式。为了生存他们也有人开始做起了小买卖,有人靠送报纸修皮鞋、磨剪刀为生。



霍山路57号原百老汇大戏院,又称罗伊屋顶花园。是当年犹太人主要娱乐活动场所旧址。

旧址建筑建于1928年,坐北朝南,砖混结构三层,临街立面竖三段式。


建筑已经老旧唯有雕刻细致的长窗组合,依旧彰显着典雅的欧洲气息。


二战期间避难于虹口的犹太难民租下了戏院的顶层改为社交场所,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犹太难民聚会地,犹太难民艺术家们经常在此举办音乐会。每逢节假日,众多的犹太人便会换上最好的服装前去屋顶花园出席各种活动,一起品茗、跳舞、听爵士乐。罗伊屋顶花园从而成为犹太难民交流思想、室外休闲的重要场所。(老照片均下载自网上)



霍山路71-95号,是一排略具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的毗连式古典住宅建筑。



1933年9月30日,宋庆龄在霍山路85号主持筹备远东反战大会。

当年这里是中国人、犹太人混合居住地,也是当时非常热闹的商业中心。







旧址建筑约建于20世纪初,占地面积约290平方米,建筑面积904平方米,砖混结构假四层,坐北朝南,双毗连连续劵柱式外廊建筑。


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于1914年在美国纽约成立,为国际上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救济组织,1938年至1939年欧洲犹太难民大批进入上海时,该委员会就在此设立分支机构,成为支援欧洲犹太难民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上海的“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委员会”的救援资金大多从该委员会获得。

从1941年到1943年JDC向上海犹太难民支援了近40万美元的救济。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封锁了上海JDC的资金,并强行关闭了其工作场所,使得大部分犹太难民陷入了困境之中。直至1944年才通过中立国瑞士恢复了救济。

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 (JDC)这个有着长达94年历史,遍及世界60多个国家的人道主义援助组织,曾于2008年5月20日宣布开通应急邮箱,为5月12日发生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县的地震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