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杨浦中的“大上海”(2)原上海市图书馆

标签:
杂谈 |
大杨浦中的“大上海”(2)原上海市图书馆

沪上新晋“网红”地标“小故宫”,位于杨浦区长海路366号的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在历经三年多的修缮扩建后,于2018年10月1日开门迎客。

杨浦图书馆新馆前身是原“上海市图书馆”,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大上海计划”中的主要建筑之一,落成于1936年。

这张老照片显示了大上海计划中的三幢主要建筑的相互位置:上海市政府大楼居中,坐北朝南。它的东南面是上海市博物馆,它的西南面是上海市图书馆,三座建筑风格相近,相互呼应。组成了当时上海政治和文化中心。


尽管图书馆获得社会好评,但这座历史老建筑矗立在五角场地区的漫长岁月中,真正发挥图书馆功能的时间却只有一年有余。1937年抗战爆发后,该馆就处于遭废弃状态,甚至还成了侵华日军的仓库。

1949年后该图书馆所在地区被划归同济中学,馆舍部分被改为学校图书馆,但整体仍未得到有效使用。虽然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被评为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但转眼到了21世纪,这栋老建筑依旧破败萧条,如同一座烂尾楼一般突兀地竖立在江湾地区。

时隔80年后,杨浦区确立“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利用,最优方式地更新和再生”的保护修缮工作理念,对这座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扩建,从而实现建筑师最初设计的“井”字型布局构想。(照片下载自网上)







门楼正面为三孔券门,四周围以仿石造望柱栏杆,重檐歇山屋顶,明黄色琉璃瓦,精巧的彩绘。


黄色琉璃瓦以及屋檐下的斗拱彩画,使门楼成为整个建筑的视觉中心。

















放置蔡元培、董大酉半身铜像的空间曾经被墙体封闭,当作杂物间使用,正因如此,它的顶部留有两快保存度极高的彩画。

于是修复人员采用专业罩面漆保护工序,最大限度保存彩画原有样貌。它也成为了修复工作的重要依据。










门扇上是两两相对的孔雀造型,门上方是一只开屏的孔雀。

门扇上是两两相对的孔雀造型。









阅览室中央的地面上有一彩砖装饰成的一本书籍图案,围着书本一圈的花边是“祥云”。这个精致的地面装饰,昭示着这里曾经的身份——上海市立图书馆。

阅览室的书桌上配备了老式台灯。

绿色的灯罩似乎象征着在春天里感受书香。










主题馆以历史文献、建筑模型、全息投影等方式立体展示“大上海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