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杨浦中的“大上海”(1)民国上海市政府大楼

标签:
杂谈 |


《大上海计划》是近代上海地方政府第一次的综合性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系统引入了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在上海城市规划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大上海计划》各项工程于1930年上半年开始建造,在一片农田间修筑了一系列道路,并以新市政府大厦为中心,完成了运动场、图书馆、博物馆、市医院、卫生试验所、国立音专、广播电台、中国航空协会等建筑。在数年间陆续建起了一座上海新城,与租界中的另一个市中心遥遥相对。

上图,A为新市政府大厦;B是上海市图书馆;C是上海市博物馆。


市政府大楼为仿清代宫殿式。底层基座围以栏杆,以大台阶直上两层门厅,台阶中央有石雕;二、三层处理成木结构柱枋形式;屋顶下有一夹层,外观为斗拱部位,从拱眼开窗采光;绿色琉璃瓦屋顶,中部为歇山顶,两侧为庑殿顶。

市政府的建筑体量很大,像北京的故宫建筑,于是有人担心,这样的市政府大厦出现,会被人们联想到北洋政府时期的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对初建的南京国民政府十分不利。几经讨论,为了避嫌,决定在色彩上下功夫,就是将传统宫殿的黄琉璃瓦改为青瓦(实际是深绿),墙体以白色,代表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旗”。由于宣传及时,上海市民认同了这一设计。

台阶中央的石雕从底层一直延伸到二层平台,上面雕有水、山、祥云和太阳。给人的感觉像皇宫的御道。


市政府大楼于1931年6月正式开工,于1933年10月10日竣工落成。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大规模进攻上海江湾地区首当其冲,原上海市政府大楼被炸得千疮百孔。大楼先是被日军占领,后又成为汪伪政府办公之地,受尽凌辱。

新中国成立后,大楼归上海市行政干部学校使用。1956 年7 月新中国第一所体育高等学府上海体育学院迁址江湾,饱经风霜的上海市政府大楼就一直归上海体育学院使用,目前大楼主要用做学院行政办公场所。

新政府大楼采用中国古典建筑“涂彩飞檐梁柱式”,朱红色的梁柱,屋顶上覆盖绿色琉璃瓦。

新厦正面中间是宽阔的汉白玉的台阶,台阶两旁有石狮守卫,直通二楼大礼堂,礼堂两旁为会议室。

一楼为正门,车马可直达门前。

一层,十字形穿堂。有前后东西四门,宽大扶梯两处和电梯两座,直达四楼。







大楼造型运用横竖三段式构图。横三段中部主体加两翼,主次分明,比例适当。

竖三段下部为基础,中部是柱廊,上部设屋顶。建筑第一层为台基,中央设宽大的台阶。












楼梯左右有两根高耸的旗杆,旗杆基座有类似华表的装饰。











吊灯下是磨光石子地面,地面上的上海市行政地域图清晰可见,黄浦江、苏州河让人一目了然。


一楼通道处,朱红色的木柱、大门,梁上是精美的彩绘。


宽敞的楼梯,朱红色的楼梯木扶手。


1933年国民政府在市政府大楼的北面建有孙中山纪念堂,并在堂前的市政府大楼北广场竖立了高9英尺高的孙中山先生铜像,以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大的先行者。
1933年11月12日正在建设中的江湾市中心区迎来少有的热闹。来自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各区党部、上海特别市政府下属各机关、上海各工商团体的代表以及全市国民党党员、童子军等6万余人从四面八方云集到市政府新厦北广场,参加孙中山铜像(时称“总理铜像”)揭幕典礼。上午10时许,在万众瞩目之下,市长吴铁城轻轻扯下覆盖在铜像上的中华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一尊耗时六年建成的孙中山铜像徐徐展现在众人面前。顿时,全场掌声雷动响彻云霄。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淞沪抗战全面爆发。毗邻黄浦江的江湾市中心成为了中日交战的主战场。硝烟纷飞之中,市政府新厦北广场上的孙中山铜像亦不能幸免,炮弹无情地袭来,铜像被炸成两段,轰然倒地,仅剩下空荡荡的座基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现在,复建的孙中山铜像位于原市政府大楼(现体育学院办公大楼)北侧,铜像朝南面向原市政府大楼。身后是体育学院的教学大楼。


孙中山先生身穿长袍马褂,右手持礼帽垂及膝盖,左手持竹杖,足登毡鞋,面容虽显憔悴,但目光坚毅,巍然屹立。


孙中山似乎注视着眼前的上海特别市政府宫殿式的建筑。

铜像的背影给人一种略微疲惫却又十分坚定的形象。

石质底座台基上刻着“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冬上海市各界公建”。这应该当年留下的是原物。


铜像整体还包括12件0.8米宽的铜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