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37)邬达克自宅

标签:
杂谈 |

提到“邬达克”,可能一些上海人都觉得有些陌生,不过提到国际饭店和大光明电影院,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是在全国它们的知名度也是很高的。
建成于1934年的国际饭店曾经是“远东第一高楼”,长期是中国第一高楼桂冠的“保持者”,直至1968年廣州建成廣州賓館。
国际饭店是上海一个时代的标志,它保持了半个世纪的“上海的高度”。
国际饭店是让上海自豪了半个世纪的地标。
国际饭店的建筑设计师就是斯(斯洛伐克)裔匈(匈牙利)籍的邬达克。

与国际饭店一街之隔的大光明电影院,是那个时代被世界关注的“远东第一电影院”。大光明电影院的设计师也是邬达克。
邬达克为上海设计的不仅仅是一个电影院,更是老上海“融贯中西”的摩登时尚象征。上海人,没在大光明电影院看过电影的可能很少吧。

邬达克是建筑师,他在上海足足住了29年,在这29年里,邬达克给上海留下了数十幢楼宇商座,也把他自己的名字深深地刻进了老上海的风云历史。

这就是邬达克。这幅邬达克的肖像画陈列在国际饭店文史馆中,油画的作者是匈牙利著名的艺术家Attila Boros。
1893年1月8日,邬达克降生在奥匈帝国的泽尔伊欧姆省的拜斯特尔采巴尼亚,就是今日的斯洛伐克共和国的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它的北面是捷克、波兰,东面是乌克兰,南面是匈牙利,西面是奥地利。不过那时没有斯洛伐克,没有南斯拉夫,也没有波兰。邬达克的母亲是匈牙利血统,父亲则来自斯洛伐克血统。以致,邬达克在给友人的信中如此深情地说道:“我究竟是匈牙利人还是斯洛伐克人,我也不知道,我也不困惑,因为我不能把自己劈开,就像不能把我的祖国割裂那样。我依然如故。在以前的匈牙利,没有人会问我是匈牙利人还是斯洛伐克人,我两者都爱。”
邬达克的父亲是营造商人,他从小就在建筑工地里摸爬玩耍。1910年,17岁的邬达克进入布达佩斯的匈牙利皇家约瑟夫技术大学学习深造,在大学的第二年,就设计并参与建造了他的第一个建筑作品——女王教堂。就在邬达克行将大学毕业时,一战爆发了。年轻的邬达克参了军,1918年他被俘。
邬达克是1918年来到上海。25岁的邬达克当时是奥匈帝国的一名士兵,是俄国的一个战俘,乘十月革命大乱的时机他逃亡中国,辗转来到上海,他身无分文,上海成了他的避难所。幸运的他很快在克利洋行找到了一份建筑师的工作。邬达克在积累了一些财富后建立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这家伙非常走运,适逢上海难得一遇的经济繁荣期,所谓的流金岁月。他参与设计了一系列作品。50多个建筑项目,近百栋单体建筑,至今还留下三、四十个作品,其中有25个被列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国际饭店更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邬达克1918年来到上海,初来之时在常德路租房而住。到上海的第四年结婚,再三年,他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五年后即1930年,他在哥伦比亚路57号(今番禺路129号)为自己设计建造了一所住宅。
这是一幢三层英国乡村风格的别墅,曾是邬达克在上海的家。1931年至1937年邬达克居住在这里,这一时期也正是他在上海的事业高峰期。1947年2月,54岁的邬达克携家带口悄然离开上海,一起带走的还有这幢房子里的一扇镶板门和一张绘图桌。

在之后的八十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番禺路的邬达克旧居曾作为德国领事的居所、商人邵修善的家,也曾作为中学的校舍、办公室和食堂。几经辗转,旧居产权归于长宁区政府,并为长宁区教育局所使用。

邬达克自宅位于番禺路129号,但它并不临街。街面被一幢不小的酒店遮挡住了,而且这家酒店本身就有点神秘兮兮。于是邬达克旧居就被藏在了被遗忘的角落。


2003年邬达克旧居被公布为长宁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旧居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2008年,长宁区教育局委托同济大学房屋质量检测站对邬达克旧居做检测工作。2010年12月,刘素华、朱建英共同投资的大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长宁区教育局签约,租赁并投资修缮邬达克旧居。历经4年,位于番禺路129号的邬达克旧居修缮保护工程基本完成,一楼开设邬达克纪念室。

2013年1月8日是邬达克诞辰120周年,长宁区政府和匈牙利驻上海总领馆联合举办了纪念邬达克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暨邬达克纪念室开幕仪式。邬达克先生的女儿德威特女士也再次回到童家门前。




房屋颇有英国乡村味道,陡峭的石板瓦双坡屋顶占立面高度近一半,两端是高耸的砖砌烟囱,南立面设对称的山墙造型。照片为建筑的东南立面。

底层采用红色清水砖墙,二层以上则是白墙,深色木构架露明,门窗套为粗砺石质。照片为建筑的东南立面。








建筑的南立面,底层是红色清水墙体,从砖墙外伸的牛腿支撑着黑褐色的外露木构架和白色墙体,色彩协调,层次丰富。

拱券大门上挂着番禺路129号的门牌。



门厅里陈列了一尊由匈牙利驻沪领馆捐赠的邬达克铜像,铜像加底座的高度约为1.78米。邬达克雕塑的背景是国际饭店。



邬达克纪念馆室内展厅不大,展品也不多,有包括邬达克家族圣经摘录、邬达克制作的明信片、水彩画,以及邬达克服兵役和他在西伯利亚做俘虏期间的照片和邬达克大学成绩单。但对了解邬达克的生平颇有价值。








二楼西房是原主卧室。


二楼中间的房间是起居室。

二楼东侧是次卧室。侨居在上海的邬达克德国富商岳父母,因为一战战败国国民身份,在上海的房产被没收后,也搬到女儿家,就住在这间次卧里。

2015年12月5日首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在邬达克旧居开幕,为时一个月。在故居的2楼举办邬达克为上海设计的经典建筑图片展,通过保留在房间里的家具,以及一些复制的装饰品让喜爱邬达克的上海人得以近距离了解邬达克。

二楼的东北面是一间小书房。这是邬达克当年使用过的放图纸的橱柜,因为是固定家具,才幸免岁月变故迁徙,八十几年了还在这里。



刘素华带领一个参访团体参观了平日不对外开放的故居三楼。我混迹其中享受了VIP的待遇。


三楼空间被打造成一个不小的的会议室。

刘素华说,“通过修缮这个房子以后,我有一个感觉,我觉得建筑其实是有生命的。我经常会讲一句话,如果说邬达克赋予了这个建筑生命的话,我们的修缮其实也就是唤醒了这座建筑的生命。”



都铎式建筑风格从更为古远的中世纪都铎王朝时期的农舍汲取灵感,通过对一些细部特征的重新塑造,这种风格呈现出一种古朴,惬意的味道来,给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的憧憬。

都铎式建筑的特征:露明木结构;陡峭的坡屋顶;老虎窗;屋顶窗;直棂窗;高耸的烟囱;门廊上部的悬挑等。


邬达克自居夜景。此照片下载自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