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26)丰子恺旧居
(2019-05-27 07:48:04)
标签:
杂谈 |
名人故居(26)丰子恺旧居

长乐邨原名凡尔登花园,被认为是传统法国式住宅,但也采用了包括西班牙式平屋顶和近代立体形式在内的建筑风格。

上图是丰子恺1960年在长乐邨弄口的留影。照片上有“在陕西南路寓所弄口自书弄名牌前(1960年)”的字样。
那段时期,丰子恺在日月楼里翻译了日本古典小说《源氏物语》,并与幼女丰一吟合译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一至四卷;创作了《缘缘堂新笔》等散文,出版了《丰子恺儿童漫画》、《子恺漫画选》;完成了《护生画集》四至六卷等。





2008年,丰子恺的后人购回了故居的二、三层,经整修恢复了当年的模样,2010年正式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二楼北屋。

室内陈列了许多图片,文字、照片。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在这里可任意拍照、摄影。丰子恺的亲属在这里照料着,向客人做介绍,时常会说:“这里有茶水,请随便”,一切都很自然,他们象在家里,参观者就像在邻居家里做客。



第二年,定居在杭州的国学大师马一浮,就用丰子恺的这一句“日月楼中日月长”作为下联,配上一句上联:“星河界里星河转”,赠给丰子恺。


文革时期,丰子恺全家被逼都住在楼上,人多住不下只能挤在一起。于是在二楼阳台的一角摆放着一张小床,一个小书桌和一把藤椅。丰子恺就睡在这张伸不直腿的小床上。

1973年,丰子恺就在这小小的“清静空间”里冒着危险完成了100幅护身画第六集,在临终前实现了对恩师弘一大师的承诺。

丰子恺的儿童漫画在中国漫画界独树一帜,漫画、书法、线条、留白等的综合运用,使他的儿童漫画更加形象,并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这是丰子恺最广为流传的一张画,主人公就是他的长子丰华瞻。幼年时的瞻瞻就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无怪长大后成为著名的教授。当成名后的丰华瞻到国外演讲时,礼堂里就挂着这张照片。

丰子恺的大女儿阿宝六岁的时候,看见凳子有四只脚,但没有穿鞋。便脱下自己的一双,又拿来妹妹软软的一双新鞋,给凳子穿上。这时,妈妈看见了,大喊“袜子龌龊了!”要走过去抱起阿宝。但丰子恺看在眼里,觉得这光景很有趣,连忙制止妈妈不要去破坏这天真的景象,自己立刻把它速写下来。

《阿宝赤膊》画的是长女丰陈宝四岁时的模样。寥寥数笔,只一簇头发和双臂抱在胸前的身躯,连小脸都空着,甚至连脸的轮廓线也不画一条。可是,怕难为情的神态已跃然纸上。上右图是丰子恺拍摄的阿宝照片,依然是双臂抱胸。

参观故居的那天我居然碰上了阿宝的女儿杨朝婴女士,她在一张老照片前向我介绍:“我妈妈就是阿宝,那个就是我”。

杨朝婴女士是丰子恺的第三代了。热情、和蔼、善解人意,真是大家风范。














2014年10月20日,电台里传来一条令人惊讶的新闻——因为邻人“阻挠”,丰子恺旧居暂时不开放了;下午,在微信上读到了丰子恺旧居发布的《告丰子恺艺术爱好者》,也说旧居“被迫暂时关闭”。
记得,我在参观丰子恺故居时曾问过杨朝婴女士,为什么当时不把一楼的房屋也收回来呢?她说,“要价太高,我们承担不起”。我当时仅仅想到缺了一楼,故居就不完整了,多可惜。但真没想到,问题可以严重到故居不能开放了。
丰子恺故居于2010年开始免费对外开放,4年多已接待参观者5万人次。一开始来旧居参观的人并不多,那时候尚无太多纷争,但后来参观者越来越多,一楼后楼的住户认为旧居开放参观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开始阻挠参观者上楼参观。虽经黄浦区文化局、旧居所属辖区派出所、居委会协调终无结果。
上海市民对此的反应多为:“游客参观肯定会对邻居有所影响,但居民之间应该好好协调,合理补偿是必要的,但不能漫天要价。说到底,文物保护是全体公民的责任。从另一角度而言,其实前来参观的人们都是客人,试问谁又有权力去限制别人到主人家里拜访呢?”
上海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高楼林立、经济发达,更在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丰子恺先生和他住过的“日月楼”,是当得起“上海文化坐标”这个称号的。
我们希望此事能妥善解决,期待丰子恺旧居重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