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滨江(3)渔人码头

标签:
杂谈 |
杨浦滨江(3)渔人码头






漫步滨江,眼前是一大片毫无遮挡的江岸,黄浦江在面前豁然开朗。江潮轻拍着堤岸,一簇簇一丛丛芦苇随风摇曳。芦苇是原来码头之间的野生植物,这些芦苇丛见证了昔日码头工人在码头间穿梭往来,日日辛劳的身影。








这两条“鱼”的六角菱形和长方形的玻璃幕墙凹凸有致,在太阳映照下五彩斑斓,仿佛是一爿爿鱼鳞在波光里闪烁。似乎在提醒后人,这里曾经是樯桅林立,船进船出的渔港。


这幢当年鱼市场留下的老建筑已被修缮改建,楼层立面被改造成高低交错的琴键状,有灵气且有韵律感。



为了不阻碍滨江观景效果,老建筑整个一层全被打通,成为通透的公共空间。



在老建筑的临江处我们还能看到斑驳的老防汛墙,这是特意保留下来的历史遗存。防汛墙上的文字告诉我们,1936年国民政府在杨树浦底复兴岛建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的鱼市场,可惜复兴岛鱼市场的繁荣只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鱼市场被侵华日本海军占用,部分建筑毁于炮火。

1946年江浦路卸渔港重建,鱼市场正式复业。1949年6月解放军上海市军管会接收鱼市场,并进行了一系列整顿改革。1953年,上海市鱼市场改名为“上海水产市场”。1990年建成占地5万平方米的国家级上海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通透的鱼市场老建筑营造了“渔港再现”,一组铁艺雕塑形象地展现了当年繁忙的鱼市场情景。

两个“鱼贩子”正将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倒入箩筐。


铁艺雕塑将人们带入历史场景中。



老洋房的边上有一个漂浮在湿地上的“雨水花园”。这个地块本要建设两栋别墅,地基已挖好,但后来别墅停建,施工挖出的低地就自然地积存雨水成了一片池塘。设计团队因地制宜,在这里种上芦苇、铺上栈桥,搭建花园。




滨江的设计者营造的“纱厂廊架”。从坡道穿越廊架而上,犹如穿越时空回到纺织机嗡嗡作响的大工业时代。

两尊铁艺雕塑“纺织女工”围绕着“纱厂廊架”。



当年怡和纱厂用的棉花和羊毛全都是靠码头工人从船上一包包背下来的。

为了充分体现码头的历史感,江边保留了大量旧时的遗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