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2号 英伦风情的大班俱乐部

标签:
杂谈 |
外滩2号 英伦风情的大班俱乐部

外滩2号,原上海总会,现外滩华尔道夫酒店。建成于1911年,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建筑师:塔兰特和布雷。地址:中山东一路2号。

1861年,英国在沪侨民创设俱乐部,1864年,俱乐部在外滩建楼,起名“上海总会”。1909年,由怡和洋行、卜内门洋碱公司、汇丰银行、英商电车公司和正广和汽水厂联合投资,在原址重建新楼,由英国人塔兰特承担建筑设计,由洋行的日本建筑师田菊太郎担纲室内设计。新楼于1911年建成启用,一条号称全世界最长的吧台让她盛名远播,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
在旧时的书刊报纸上,上海总会是被频繁提及的知名场所,人们称这里是“午餐时间遇见所有英国大班的地方。”当年公共租界的许多要事,都是大班们在总会的房间里边喝威士忌边讨论的。
“虽然上海总会太英式太保守了,而且要成为会员非常困难。但是到了上海如果不应某位会员邀请,到总会去喝杯午餐前的苦味杜松子酒,这趟上海之行就不算圆满。”英国记者巴伯在《上海的陷落》一书中写道。

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上海工作过的美国女记者库恩曾撰文回忆总会著名的“长吧”:“这条超过100英尺长、由抛光的桃心木制成的长吧,据说是世界上最长的吧台。透过酒吧的凸窗可以看到黄浦江忙碌的港口。长吧的好座位都留给扬子江的引航员们,因为是他们驾驶船只巧妙地绕过暗流和浅滩,带领人们从入海口来到上海。
据说长吧也有“潜规则”。大班们总爱聚集在吧台临窗的一侧,靠近位置最好的引航员们。而初来乍到的新会员只能坐进另一侧的昏暗角落里玩骰子。如果后来新会员的地位有所提升,那么他在长吧的位置也可以相应挪动。

1956年海员俱乐部在外滩2号开张,成为城中少数几个可以吃到罗宋汤的地方。

15年后1971年,这幢建筑又成了上海人最“扎台型”的婚宴场所——东风饭店。到这里吃顿饭成为许多上海人珍贵的记忆。1988年洋快餐进军上海,拆去长吧,把昔日深色优雅的大班俱乐部改成轻浅的色调,开了上海第一家肯基德。







层顶南北两端有巴洛克式的塔亭。



















大厅的北部是通向二楼的楼梯,铺着地毯,配深色木扶手,绕电梯回旋而上。



长吧根据历史照片原样修复了。旧照中乳白色的小桌和靠背椅换成了巧克力色的咖啡桌和真皮沙发,与深棕色吧台倒也搭配和谐,长吧的风貌不减当年。




博文大量采用了乔争月“外滩建筑系列”内容。博文标题也采用了乔争月原文标题。谢谢乔争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