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人物雕塑(38)宋教仁

标签:
杂谈 |
上海城市人物雕塑(38)宋教仁

闸北公园的前身是辛亥革命先烈宋教仁先生的墓园,原名宋公园,又名教仁公园。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3月22日在医院不治身亡。1924年6月在上海闸北建成宋公园,葬宋教仁于园内。宋墓呈半球形,墓前立有“宋教仁先生之墓”的石碑。墓顶塑一展翅雄鹰,象征先烈革命的凌云之志,墓的正南方十余米立有宋教仁先生石雕像,四周遍植龙柏,绿树成荫,庄严肃穆。

这是一座典雅、庄重的墓园。高高的宋教仁坐姿雕塑、长方形墓碑、半圆形墓体,布局完整、比例恰当、和谐得体。但可惜此墓在“文革”期间全部被毁。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按原样重建。

宋教仁石雕背后的铭文由于右任亲撰康宝忠书写:“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记。为直笔乎,执笔人戮!为曲笔乎?曲笔天诛。於乎!九泉之泪,天下之血。老友之笔,贼人之铁!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铭诸心肝,质诸天地。”
译成白话文:先生的死,全天下的人都感到惋惜。先生的行为,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我又要如何记载呢。照实写下吧?实写有人会杀了我。扭曲事实写出来吧?这样连天都要杀我。哀叹你在九泉之下的泪水,天下人流出的鲜血,我所写的墓志,都将成为那国贼的铁证。我把它刻在空山的石碑中,期待将来有一部好的史书,将史实刻在各位的心中,将证据永存于天地。












百度百科在“宋教仁墓”条目中有如下叙述:“现在的宋教仁墓远非当年盛况,于右任的“勒之空山”竟一言成谶。其实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两党合作创办在闸北的上海大学曾计划在宋公园一侧营建新校舍,以缅怀民主革命先驱宋教仁。1925年8月,国共两党参与的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在上海成立时,仪式之一是前往宋公园凭吊宋教仁。
1929年,上海市决定扩建宋公园为教仁公园,后因一二八、八一三日军两次入侵上海而未成。墓园虽未毁圮,但杂草丛生,荒冢一堆。1946年初,抗战刚刚胜利,上海市就修葺、整理宋公园,定名教仁公园,向公众开放。但几年后国民党就黯然离开大陆,这片土地的新主人于1950年将教仁公园更名为闸北公园,这看起来虽是一个名字的简单变更,但这处设施的象征意义则完全改变,一个为中国宪政奋争、献身的英雄从此淡化为遥远的历史,人们对宪政理想的渴望与追求也随之被狂热的乌托邦所淹没、置换。
现在的宋教仁墓仅偏居闸北公园西侧一角,墓地西侧的土地在共和新路拓宽时被蚕食,在公园外建有一座仿宋代风格的茶楼,名曰宋园,其实已经与宋教仁纪念毫无关系,一任门前车水与马龙。公园之内游人如织,噪声喧天,宋教仁雕像四周全是舞枪弄棒的健身者,就连登上宋墓的8级台阶,也成为健身场所,更为诧异的是,台阶之上就是墓寝了,在这方寸之地,也容纳着三十多个舞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