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达克建筑(13)邬达克自宅

标签:
房产 |

邬达克1918年来到上海,初来之时在常德路租房而住。到上海的第四年结婚,再三年,他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五年后即1930年,他在哥伦比亚路57号(今番禺路129号)为自己设计建造了一所住宅。
这是一幢三层英国乡村风格的别墅,曾是邬达克在上海的家。1931年至1937年邬达克居住在这里,这一时期也正是他在上海的事业高峰期。1947年2月,54岁的邬达克携家带口悄然离开上海,一起带走的还有这幢房子里的一扇镶板门和一张绘图桌。


这样一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建筑师的旧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荒芜破败,寂寂无闻。直到一次政府支持下社会力量参与的尝试,为它带来转机。
2003年邬达克旧居被公布为长宁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旧居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2008年,长宁区教育局委托同济大学房屋质量检测站对邬达克旧居做检测工作。2010年12月,刘素华、朱建英共同投资的大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长宁区教育局签约,租赁并投资修缮邬达克旧居。历经4年,位于番禺路129号的邬达克旧居修缮保护工程基本完成,一楼开设邬达克纪念室。
2013年1月8日是邬达克诞辰120周年,长宁区政府和匈牙利驻上海总领馆联合举办了纪念邬达克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暨邬达克纪念室开幕仪式。邬达克先生的女儿德威特女士也再次回到童家门前。

房屋颇有英国乡村味道,陡峭的石板瓦双坡屋顶占立面高度近一半,两端是高耸的砖砌烟囱,南立面设对称的山墙造型。(照片为建筑的西南立面)。


底层采用红色清水砖墙,二层以上则是白墙,深色木构架露明,门窗套为粗砺石质。照片为建筑的东南立面。





主楼立面上的两个大烟囱由清水红砖砌筑,砌法独特,是都铎复兴风格的一个标志。







这个壁炉是建筑的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