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2014-11-13 20:24:08)
标签:

军事

苏州河(35) 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原圣约翰大学,即今天的华东政法大学。华政桥连接着苏州河两岸的校区。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校园里,一座建于1915年的石牌坊至今还竖立着,横额上隽刻着“圣约翰大学”字样,下端隽刻着圣约翰大学的校训“光与真理”四个大字。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前身是1879年美籍犹太人施约瑟创办的上海圣约翰书院,1905年升格为沪上唯一高等学府,是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大学,它早在1905年就在美国华盛顿州注册,办的教育比美国还要美国化,有东方哈佛外交人才养成所之雅称,学生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这所牛气冲天的名校直到1947年才向国民政府注册,是最晚向中国政府注册的教会大学。

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该校的校友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近代的政治、外交、金融、商业、法学、建筑、医学、文学、电影、新闻、物理、化学等无数领域的历史。1952年,圣约翰大学被分拆至各大名校后解散,圣约翰大学原校址给华东政法大学,一代名校就此消弭于历史长河。

    圣约翰大学虽然在1952年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圣约翰大学的校友灿若星河,如:外交家顾维钧;政治家、金融家、外交家宋子文;原国家副主席、老上海商业巨擎荣毅仁;新闻出版家邹韬奋;著名作家林语堂、张爱玲;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政治家,原中华民国总统严家淦;汉语拼音创始人周有光……这样的政界要人、商界巨子、学界名流还可以开出一串长长的名单。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怀施堂是原圣约翰整个建筑的核心,这是一幢中西合璧式建筑。四合院构型与飞檐屋顶体现出强烈中式风格。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怀施堂(韬奋楼),建成于1894年,用以紀念学校創办人施約瑟主教,为四合院式的兩层建筑。前面正中頂上有個塔楼,中有1878年制造的大自鳴钟一座,钟敲响時,声音可以传得很远。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邹韬奋(1895-1944)中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19199月,邹韬奋由南洋公学上院机电工程科转入圣约翰大学文科三年级学习,19217月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51年为纪念邹韬奋,学校将怀施堂改为韬奋楼。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校办楼,原圣约翰大学校长楼,建造于1898年。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四十号楼,原名思颜堂。建于1904年。为纪念约大创办初期出力最多的颜永京牧师,故名。东侧二楼设大会堂,是聚集场所,安置600座位。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191321,约大举行学期结束仪式,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应邀于大会堂演讲。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青灰的砖墙,红色的木地板,木制的扶手,悠长的回廊,真是雅致的地方。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四十号楼呈“U形,三面的建筑和比房子还高的杉树形成一个大树参天的清幽小院,如同世外桃源。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交谊室”是圣约翰大学建築物中造價最昂貴的一座,为当时中国大学校舍中著名建筑物之一。是为紀念卜舫濟校長的中国夫人黃素娥,用校友們的捐款建成的。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建筑前的记事铭牌告诉我们,陈毅于1949526攻入上海的第一个宿营地就是这里。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东风楼》,原名西门堂,文革期间改为现名,建成于1924年。

苏州河(35)苏州河穿越的百年校园(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