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浦江滨(13) 十六铺码头

(2014-06-20 09:12:43)
标签:

杂谈

黄浦江滨(13)  十六铺码头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十六铺”本是地片的名称。清道光年间上海县城厢内外划分成二十四铺,1909年上海县实行地方自治,铺被取消。然而,十六铺因地处黄浦江边,码头林立,客流量极大,来往旅客和上海居民口耳相传,仍将这里称作十六铺,并沿用至今。十六铺从来都不是一个码头,而是各个历史时期区域内很多码头的不规范总称。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十六铺,它包括了上海县城大东门外,西至城濠,东至黄浦江,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的广大区域。晚清、民国期间,这里已经发展为远东第一港口,是全国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到1947年,这片区域共拥有大小48座码头。它见证了中西方商贸交流从小到大,亦见证了上海从江南一个小城镇走向繁华大都市的历程。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十六铺客运总站老照片。位于新开河路至东门路之间的十六铺客运码头名闻遐迩,上海人都称之为十六铺码头。十六铺码头的前身原名金利源码头。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19世纪50年代,金利源、金东方、金水盛和精益盛等四位金性船主先后在十六铺一带建造了踏步式砖木结构的简易码头,用于停靠船只上下旅客和装卸货物。在沪经商的美国人看了十分羡慕,便在十六铺北首租地建造码头。于1862年(清同治初年)建造了旗昌轮船码头。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清政府于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在十六铺成立了轮船招商总局。并于18773月(光绪二年二月)将旗昌轮船公司收购,之后,又将金姓四个码头并入招商局,统一定名为金利源码头。

开埠后的十六铺,外资、中资的航线均集中于此,成为中国轮产业的大本营。

    抗日战争时,招商局又将码头交美国卫利韩公司代管,改名罗斯福码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接管码头并改名为江西码头。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归招商局,1949年后划归上海港务局。195211月,历尽沧桑满目疮痍的金利源码头正式定名为十六铺码头。19801982年改建成现代化客运码头。主要停靠长江线、浙江沿海线、宁波线客班轮。1995年客流量约450万人次。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1998年,沪杭甬高速公路全线开通,上海至宁波只需要4小时车程,这条水路航线面临挑战。 2003年9月,十六铺最后一条定期客运航线搬迁至吴淞客运中心,翌年12月,码头候船大楼爆破成功,老十六铺退出了历史舞台。

2007年十六铺地区综合改造项目破土动工。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集观光、游览、休闲为一体的水上旅游码头于2010年世博会前建成,悄然开放。一个全新的十六铺码头出现在上海的南外滩。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20105月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十六铺码头华丽转身,成为上海世博会水门,让成千上万的游客乘船进入世博园区。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新十六铺码头的岸上部分只布置了三座体量小巧、线条简洁,层高不超过四层的小楼。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这里是码头又是一个公共滨江休闲场所,环绕其周围的则是大片绿化以及江边特色的亲水平台,其绿化率将达到52%。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新十六铺码头是个游轮码头,江边停泊着各式浦江游轮。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在景观岸线上,设计者还构筑起一组飘逸起伏的曲线形玻璃棚。该棚最低处约9米、最高处20余米,就似一朵远方飘来的彩云,又像翻滚的白浪,成为十六铺地区的一个新地标。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新十六铺码头贯通地下停车库,可直达中山到二路对面的公交枢纽站。“小阳光谷”可以将阳光引入地下,改善地下照明状况和空气质量。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十六铺码头有150年的历史,曾经是远东最大的码头。上海客运站曾是全国最大的水路客运站。徐志摩曾在这里登上“南京号”远洋轮,奔赴大洋彼岸的美国;张爱玲曾在这里款款上岸,搭上小东门的有轨电车,去往常德路上的那个家。现在的十六铺码头把历史、文化、风光集于一身在提升上海城市品质。
黄浦江滨(13) <wbr>十六铺码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