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滨(13) 十六铺码头

标签:
杂谈 |


十六铺,它包括了上海县城大东门外,西至城濠,东至黄浦江,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的广大区域。晚清、民国期间,这里已经发展为远东第一港口,是全国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到1947年,这片区域共拥有大小48座码头。它见证了中西方商贸交流从小到大,亦见证了上海从江南一个小城镇走向繁华大都市的历程。
19世纪50年代,金利源、金东方、金水盛和精益盛等四位金性船主先后在十六铺一带建造了踏步式砖木结构的简易码头,用于停靠船只上下旅客和装卸货物。在沪经商的美国人看了十分羡慕,便在十六铺北首租地建造码头。于1862年(清同治初年)建造了旗昌轮船码头。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清政府于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在十六铺成立了轮船招商总局。并于1877年3月(光绪二年二月)将旗昌轮船公司收购,之后,又将金姓四个码头并入招商局,统一定名为金利源码头。
开埠后的十六铺,外资、中资的航线均集中于此,成为中国轮产业的大本营。

1998年,沪杭甬高速公路全线开通,上海至宁波只需要4小时车程,这条水路航线面临挑战。 2003年9月,十六铺最后一条定期客运航线搬迁至吴淞客运中心,翌年12月,码头候船大楼爆破成功,老十六铺退出了历史舞台。
2007年十六铺地区综合改造项目破土动工。

集观光、游览、休闲为一体的水上旅游码头于2010年世博会前建成,悄然开放。一个全新的十六铺码头出现在上海的南外滩。






这里是码头又是一个公共滨江休闲场所,环绕其周围的则是大片绿化以及江边特色的亲水平台,其绿化率将达到52%。








新十六铺码头贯通地下停车库,可直达中山到二路对面的公交枢纽站。“小阳光谷”可以将阳光引入地下,改善地下照明状况和空气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