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安堂

标签:
杂谈 |
新天安堂由道达尔设计,仿维多利亚时期罗马建筑风格。建筑整体平面呈十字结构,中间33米高的八边形尖塔,在建成的当时为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
1849年英国在黄浦江、苏州河的交汇处设立领事馆。1886年在紧挨英领事馆的一侧建成新天安堂。这些建筑带动了周边开发。此后,向圆明园路、虎丘路一带发展成一个历史建筑群及历史环境,这便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外滩源”。


后来,新天安堂修复工程的负责人澄清,这座建筑没有消失,正在“落架大修”。什么是“落架大修”?负责人解释:先用人工的方法,小心翼翼地把新天安堂原有的建筑材料一件一件拆卸下来,包括砖、砖拱、木料等,全部编号存放,复建时全部使用再“装配”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建筑的历史元素。为此,专门到外地采购百余年历史的木梁、青砖,使之与这座教堂的百年历史相匹配。
但也有不少建筑专家提出质疑,所谓的“落架大修”实际上属于重建,完工后的新天安堂已经不可能再是一幢原汁原味的历史建筑,它只是一个复制品。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常青说,按建筑学的常识,只有木质结构的建筑可以“落架大修”,砖木结构的建筑拆了就再也装不起来了。
对此,市文管会一处长表示,文物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毁坏后便消失了,不可能修复。如果把新天安堂当作一件文物,大火之后,确实没有还原的可能,现在我们努力的方向,希望尽可能地在复制品中保留历史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