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自觉与寻根——受戒
(2011-06-26 10:24:11)
标签:
杂谈 |
文化的自觉与寻根文学——
受戒
主讲人:梁愉
小组成员:原娜娜
一、教学方向:了解小说内容,体味文化的自觉与寻根,分析其审美价值,进而体会汪曾祺之于当代文学的意义
二、教学概况:1.作者简介(自己了解)
三、教学过程:
导语:在庄子的《逍遥游 秋水》中有这样一段话: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
同学们,庄子对自在的人性的描写让我们向往,这节课由我和大家来共同赏析一下同样描写自在人性之美的文化的自觉与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受戒》。
关于篇名
小说篇名为《受戒》,按理应以“受戒”事件为主要描写对象,但小说直接写“受戒”的文字不仅篇幅较少,而且以侧写出现。“受戒”事件本身还是小说的中心与高潮,但作者没有着意描写,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擅长的散文化的小说,本来就是以淡化情节也就是取消高潮与中心为特征的。因此,作者把高潮与中心的“受戒”事件化成了无处不在的背景与线索,从头至尾一直贯穿着,使“受戒”成了生活的本身而不是一个事件。第二,作者写的“受戒”,很明显不是我们想象与理解的佛教意义上的“受戒”,是别一种“受戒”,或者说仅仅使形式上的受戒,而骨子里确是反受戒的。在当地,当和尚只是一种与杀猪、织席、箍桶、弹棉花、画匠、婊子一样的谋生职业,因此,和尚们根本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规范,自由自在的享受着普通人都有的生活乐趣,让我们看看《受戒》里的生活吧:二师父仁海公接师母住在荸荠庵里消夏;三师父仁渡因为要飞铙的绝技而使相好的不止一两个;就连资深的老方丈,也在绣花方丈里藏了一个19岁的小老婆。这个现在听起来似乎很荒诞,但是就是在这种解放人性、和谐温婉的环境里,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的诞生也就显得水到渠成,合乎情理了。这种自由,正是“受戒”的反面,也正是这篇小说的主旨,像作者在结尾处所表达的一样,是他的梦。因此,篇名“受戒”非常巧妙,既包含了小说的主演内容、线索与背景,也包含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关于对话描写
整片小说中有四段小英子与明海的完整对话,非常传神的描摹处人物的性格:明海比较内向、被动,属于内向型的,小英子活泼开朗主动,甚至有点任性与娇纵,属于外向型。无论是外向的小英子,还是内秀的明海,他们都是纯情的、简单的、富有诗意的。作者没有正面描写,仅仅通过他们的对话与动作,就把他们这种性格、气质非常准确的描写出来。比如:小英子在生人面前的自然、大胆、主动,明海的羞怯,就是通过他们简单的对话表现出来的。“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这一动作,更传神的表现了他的大胆,不受清规戒律左右。同时,也暗示了她对明海的好感。而明海则被动又默契的配合着小英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颗吃起来”这个动作,自然的像他们已经认识了一百年了,就像“哗——许!哗——许”被将滑动的流水。这么说起来,小英子就像那桨,而明海就是被桨拨动的水。
关于结尾
小说结尾这段文字用王国维先生的话来说,既是景语,又是情语。自由自在、不受拘束、顺兴自然、勤劳善良……,都是理想生活的色彩。这段文字只是梦的高潮,而前面所有的描写都是不可或缺的铺垫。然而,这却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梦。因此,尽管通篇都写欢乐,经结尾处这一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我们却感到《受戒》与《边城》结尾处翠翠与挪送二佬没有结局的爱情如出一辙的哀婉。
小说的特征
1、
2、
《受戒》在新时期文学史上的影响、文体意义和它在中国20世纪小说散文传统中的地位:
小说以超功力的率性自然的思想,追求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这正是民间艺术中弥漫着的自然神韵,正是传统文人苦苦追求的美的理想。而这一理想自京派文学没落后,已经不见踪迹。于是,在汪曾祺之后,随着“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的兴起,在传统的民族文化中寻找和反思,在小说文体进行大胆的革新,以及突出小说本身的文学特质等,都成了一股潮流。也正是这个意义,人们说汪曾祺的小说连接了被中断的以废名、沈从文为代表的“抒情小说”传统,是“京派文学”的最后一个大家,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继鲁迅、沈从文、张爱玲之后的一个成就卓著的作家,给后来的写作以深远的影响。
综上,汪曾祺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不自觉的,正如他并不刻意追赶“现代”而具有现代意义。我们从汪曾祺的小说中可见庄子、契诃夫、鲁迅、废名、沈从文等古今中外文学家的影子,这使他的小说成为20世纪80年代当代文学与40年代现代文学的一个中介。这正是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