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迫症还是习惯,及进化根源

(2017-04-06 18:17:27)
标签:

杂谈

​​

Allen是一个22岁的同性恋年轻人,他因为想要治疗自己的焦虑而去看了精神健康门诊。他平时的工作是一个清洁工,在工作之外他很少参加别的活动。当被问到他的焦虑是关于什么的时候,Allen说是担心自己会得传染病的焦虑,比如艾滋病。因为Allen身上透出浓浓的消毒水气味,所以主治医生问他是不是有一些清洁行为来避免自己得艾滋病。Allen说是的,他会避免触碰自己家以外的任何东西。如果他不小心触碰了任何他觉得可能带有病毒的东西,他就会用漂白水反复地洗手。他经常一天洗手超过30次,每天花几个小时的时候来做这件事。他也很难和别人有身体接触,去超市买东西或者坐地铁对他来说都是个大问题,他也没办法谈恋爱。

医生继续问Allen有没有别的担心。Allen说有,他还担心自己在路上会不小心撞到别人,担心自己会说错话或者让别人不开心,担心自己得罪邻居等等。为了缓解这些想法导致的焦虑,他经常在头脑里反复重播刚才和别人的对话,每天用日记记录下来自己说了什么,也经常和人道歉,唯恐自己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当他洗澡的时候,他还会留意水池里的水有没有超过一个特定的高度,因为他担心如果自己不小心的话,水会漫到邻居家。

Allen工作的时候会戴手套,工作表现也很好。他业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里。虽然他也很喜欢有人陪着,但是因为担心去别人家做客可能会碰到别人的身体,所以干脆不出门。他知道自己的这些想法都很不靠谱不合理,但是就是觉得自己没法控制。

最终医生给Allen的诊断是强迫症。他有很多强迫的观念。比如感染,冒犯他人,整齐这些观念的强迫性坚持,并且这些观念导致的习惯性行为明显影响了Allen的个人和社交生活。他也有很多强迫性的行为,比如反复吸收,反复检查自己的言行,重复声明自己说的话,在大脑中反复重播说过的话等。

有强迫症的人通常会有强迫性观念、强迫性行为,或者两者都有。这些症状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工作、上学、人际交往等。从统计上来说,强迫症患者有高于平均人口的智商和受教育程度。


强迫症的一般症状包括:

害怕病毒病菌感染,不自主的禁忌或者忌讳思维,包括性、宗教和伤害,对他人或者自己的侵略性想法,希望周围事物非常整洁、规整,保持完美的状态。强迫性的行为包括:过分的清洁,以一种精确的方式来归整东西,反复检查东西,比如反复检查门有没有上锁,强迫性地计数。

要注意的是,重复行为或者仪式性行为并不等同于强迫症。强迫症有两方面,一个是有执迷的强烈冲动和想法,另外一个方面是,有强迫症的人会执行一些仪式性的行为来缓解这些想法伴随的焦虑。人们常常把几种行为等同于强迫症,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锁,或者有不少人经常表现出来的想要把东西摆得很整齐、很规整的倾向。但真正的强迫症其实并不常见,只有人口的2%,而且病症非常地折磨人。得病的人不太能够、或者根本不能控制执迷的念头和冲动的行为,会耗费大量的时间, 并且会干扰到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交生活,甚至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抑郁。区分强迫症病人和只是有强迫倾向、只是喜欢生活一丝不苟的人,标准就是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对生活的干扰程度。

不是所有的行为习惯都是强迫症。每个人其实有的时候都会反复确认一些事物。但是一个有强迫症的人通常会:无法控制他的想法和行为,即使知道这些想法和行为超出了现实和超出了实际的必要。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时间花在强迫性思维或者行为上。当完成强迫性行为或者仪式时,并不会觉得愉快,只是会感到从焦虑中得到短暂的缓解。

有一些强迫症患者还会有抽动障碍,或者叫做抽动症,图雷氏综合症。 具体症状就是会突然、短暂地做一些重复性的动作,比如突然眨眼、做鬼脸、耸肩、头或者肩膀痉挛,突然清嗓子、吸鼻子,或者发出咕噜的声音。

强迫症通常发生在成年早期,在19岁左右,男孩出现症状的年龄早于女孩。不过也有人在35岁之后才发病的。基因方面,强迫症的遗传贡献率是25%左右,也就是说,强迫症的发病在25%的程度上是因为遗传,而75%是环境的影响导致的。强迫性的症状可能会自发消失,或者随着时间逐渐减轻,也可能加重。有强迫症的人通常会尽量避免会导致他们强迫思维或者行为的场合,或者他们会靠酒精或药物来让自己放松下来。脑成像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的大脑前额叶、背侧前扣带回和皮层下区域和正常人有所不同。环境方面,童年经历过虐待,或者受过重大心理创伤的人,得强迫症的概率更高些。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种链球菌感染导致的儿童自免疫神经精神疾病(pandas),也会导致儿童得强迫症。

强迫症的强迫成分可能来自于习惯的形成过程,而不是非理性思维/信念的结果。换句话说,反复洗手这个行为,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真的觉得自己手脏所以反复洗手,而是相反,因为一个人想要反复洗手,所以让自己觉得是因为手脏。一个习惯,是我们通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使得我们可以以自动的方式来完成一些复杂的行为,比如打网球,或者弹奏一首钢琴奏鸣曲。当你在做一件习惯的事情的时候,并不需要一个有意识的目标,比如当你想要提高自己打球技能的时候,通常只是涉及到无意识的习惯的表达,而不是有意识的思考自己每一个动作的目的。一些精神疾病会涉及到习惯的形成, 比如药物依赖,病态赌博,暴食症等等。而现在,新的研究也发现强迫症也和习惯形成有关。

另外一方面,有研究发现,控制强迫行为的大脑回路,和控制食物摄取、体重控制的大脑回路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或者说,强迫行为,和暴饮暴食之间,好像有着相对立的关系。爱荷华大学的研究者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这个研究结果。

这个研究具体是这样的。有一批经过生物工程编辑的小老鼠,他们的大脑缺少SAPAP3蛋白,他们会过分梳理自己的毛发到损伤皮肤的程度,这些小老鼠是人类强迫症的模型。另外一批小老鼠则模拟了人类的过度肥胖。他们缺少一种大脑蛋白,叫做MC4R蛋白。这种MC4R蛋白基因变异是人类肥胖和吃太多的最普遍的单基因诱因。结果,科学家在强迫症小老鼠中敲除了和肥胖负相关的MC4R蛋白基因,他们的强迫行为消失了;更神奇的是,科学家在肥胖症小老鼠大脑中减少和强迫行为负相关的SAPAP3蛋白,这些小老鼠的过度进食行为也消失了。

这也就是说,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强迫症和肥胖症,可能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相反的联系。可能来源于进化上,当食物丰富时,我们的祖先倾向于选择干净、安全的食物,因为安全的食物对个体生存至关重要。所以在这个时候,人类祖先会特别挑剔,显得强迫症,强迫行为、害怕感染,可能是进化上的一种保护机制。而当食物匮乏的时候,人又会变得饥不择食,大吃特吃。所以强迫行为和暴食症可能是进化上的两个极端。




参考文献:

Ann Graybiel, Kyle Smith, Ca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Be Blocked in the Brain? 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June 1, 2014

Stella-Marie Paradisis, Frederick Aardema, Kevin D. Wu. Schizotypal, Dissociative, and Imaginative Processes in a Clinical OCD Sampl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15; 71 (6): 606 DOI: 10.1002/jclp.22173

Martijn Figee, Pelle de Koning, Sanne Klaassen, Nienke Vulink, Mariska Mantione, Pepijn van den Munckhof, Richard Schuurman, Guido van Wingen, Thérèse van Amelsvoort, Jan Booij, Damiaan Denys.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duces Striatal Dopamine Release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4; 75 (8): 647 DOI: 10.1016/j.biopsych.2013.06.021

Claire M. Gillan, Sharon Morein-Zamir, Gonzalo P. Urcelay, Akeem Sule, Valerie Voon, Annemieke M. Apergis-Schoute, Naomi A. Fineberg, Barbara J. Sahakian, and Trevor W. Robbins. Enhanced Avoidance Habits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Biological Psychiatry, April 2014 DOI: 10.1016/ j.biopsych.2013.02.002

Claire M. Gillan, Sharon Morein-Zamir, Muzaffer Kaser, Naomi A. Fineberg, Akeem Sule, Barbara J. Sahakian, Rudolf N. Cardinal, Trevor W. Robbins. Counterfactual Processing of Economic Action-Outcome Alternatives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Further Evidence of Impaired Goal-Directed Behavior.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4; 75 (8): 639 DOI: 10.1016/j.biopsych.2013.01.018

Pin Xu, Brad A. Grueter, Jeremiah K. Britt, Latisha McDaniel, Paula J. Huntington, Rachel Hodge, Stephanie Tran, Brittany L. Mason, Charlotte Lee, Linh Vong, Bradford B. Lowell, Robert C. Malenka, Michael Lutter, and Andrew A. Pieper. Double deletion of melanocortin 4 receptors and SAPAP3 corrects compulsive behavior and obesity in mice. PNAS, June 10, 2013 DOI: 10.1073/pnas.1308195110

Vaibhav A. Diwadkar, Ashley Burgess, Ella Hong, Carrie Rix, Paul D. Arnold, Gregory L. Hanna, David R. Rosenberg. Dysfunctional Activation and Brain Network Profiles in Youth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 Focus on the 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during Working Memory.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5; 

Harrison BJ, Pujol J, Soriano-Mas C, et al. Neural Correlates of Moral Sensitivity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Moral Sensitivity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12; 69 (7): 


更多关于如何改善强迫症的Live 入口:

https://www.zhihu.com/lives/820957136942145536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