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辽北古城
辽北古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97
  • 关注人气: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代边堡系列之抚安堡

(2011-05-08 16:25:19)
标签:

安堡

铁岭县志

开原图说

土崖

土坡

杂谈

分类: 明代边堡系列

抚安堡

    抚安堡位于铁岭县大甸子镇抚安堡村,属明代铁岭卫城东部边堡。距铁岭50里,距大甸子镇5 里。抚安村三面靠山,北面为庙岭、迎水岭、土口岭,东面为后台山,南面与小豹山(现在的小宝山)隔河相望。汎河有如一道天堑横在堡城南门外。

    抚安堡城呈方形,城墙已毁,仅存遗址。遗址在抚安堡村中间,东北部被辟为学校校园,为抚安堡村小学。已不见墙迹,唯学校教室北墙下有一土坡,向西延伸至校园墙外。土坡高约0.8米。墙外部分约0.4米。堡城其余部分已为民房及园田占据,南侧尚见遗迹,远远望去,有一宽平土台。土台南沿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被汎河冲作土崖,土崖长约70米,高4.5米。土崖下为汎河河床,高出河床3米的断层中见两层基石。基石已经不全,有的散落在崖下。基石为白色花岗岩,长约1.2米,宽0.5米,厚为。35米。土崖下还见部分青色残砖散落,土砖厚从9~11厘米不等,宽从16~18厘米不等。上面有白色浆迹。崖上长着一排榆树,树已被伐尽,唯余残茬。茬口粗如碗口。土崖东端以120度角折向北,变为土坡,土坡高2.5米,土坡延伸24米后折向东,又11.5米后再折向北,土坡向北渐矮,延伸40米到路边后不见痕迹。土台南沿西部为土坡,高4.5米。土坡已被开为耕地。土坡长约100米,西端折向北,渐矮,延伸至66米到路边后不见痕迹。西侧土坡下砌有基石,基石不规整,大小不一,大者边长约0.5米。有青色残砖散落,砖厚从9~11厘米不等,宽从16~18厘米不等。上面有白色浆迹。

    堡城中南北贯穿的胡同有一条,位于学校校园西墙外,胡同宽约3米。胡同与东西城墙(即土坡)的距离相等。城中东西起身的胡同有两条,一条离南墙约66米处,胡同宽约10米。另一条胡同在小学校门前,距南墙约98米,胡同宽15米。

    在城南侧土崖下及土崖坍塌处拾到灰色瓦片数块,面光滑,里面有布纹。瓦厚约2厘米,略呈弧状。还拾到暗红色布纹瓦一块,厚约1.5厘米。另拾到陶片,厚7毫米,两面为棕色,中间为灰色夹层。在土崖断层间发现一粗砂陶器,呈锥形,锥底直径50毫米,高40毫米,底有圈台直径为35毫米。此陶器不知为何物。在校门前胡同北侧一居民墙下拾到许多瓦片,瓦厚2厘米,面光滑,里面有布纹。

    在学校对门一王姓居民院中发现两块残损石碑,皆为淡粉色小豆石。碑石宽55厘米,厚18厘米,一块长68厘米,一块长约50厘米。长者为碑头,上面刻有“皇图永固”四字,呈四方排列。字为阳文楷书,字大小约5厘米见方。字外有框。另一块残碑上亦有文字,因碑体剥饰严重,只能认出“和”“清”二字。字为阴文行书。字大15毫米。经王某指引,又于南面胡同中发现一块残碑,碑宽亦55厘米,厚18厘米。残长60厘米。两面有文字。一面为功德名单,一面为碑文,上有“重修复兴寺碑文”“乾龙癸丑岁”字样。字体为阴文行书,字大小为2厘米。因碑文面向下埋入土里,未受到风化,故字迹浅析。此段残碑与王某院中的碑头原为一体,在文革中被砸碎。碑座为须弥座,与另一段石碑一起被埋入地下。据王某讲,此碑原来存放在高台庙里,高台庙就在学校北教室的西面,学校西墙外胡同边上。王某讲,高台庙处原来还留有一高台,后被夷平。

经测量,此城南北长约215米(应为65丈),东西宽190米(应为58丈),周长共810米。

    从此城结构及风格方面来讲,此城当为明城。理由如下:

    1、南城墙发现两层条状基石。明城堡多用花岗岩条石作基或用条石包砌城墙。如铁厂堡、三山营堡等。而且,此城基石与其它堡城所用条石规格相近,长1.2米,宽为0.6米。厚0.4米。

    2、此城内到处可见青色残砖,这些砖与明朝堡城所用砖规格相近,即为长0.37米,宽0.17米,厚0.09米。明朝砌堡城所用砖有很多民窑生产,规格稍有差异,也不足不怪。

    3、明堡城有在北门建上帝庙的习惯。据抚安堡村居民讲高台庙的位置恰在此城中心轴线的北端,正是建筑上帝庙的位置。清崇德八年(1643年),威坐盛京的皇太极,赐银在铁岭城乡大修佛庙,以示安抚。当时在抚安堡村修筑了寺庙,应该就是复兴寺。

    4、城中拾到大量灰色布纹瓦,从规格上看,正是明瓦,说明此城在明朝曾有建筑。

    5、民国二十年本《铁岭县志》有一段关于“抚安古城”的记载:“抚安古城:按旧县志,金代筑之,在今城东50里抚安堡。北门石额尤存,曰来远门。考金史,本境无抚安县,然其地确系古城。今其村之庙,即北门旧址而建也。据土人云:掘土每掘陶器,如盘、盂之类,确系土质,决非瓷类,约系高丽之物,其城或为高丽城与?”抚安堡村距铁岭正是50里,村以堡为名也不乏其例。而抚安堡村中只此一城,所以该城即为抚安堡城确定无疑。

    6、民国二十年《铁岭县志》上所说的“来远门”石额在此城中被发现,现存放在铁岭博物馆中,说明此城正是县志上所说的堡城。只是该版县志把此石额定为北门是错误的,根据《开原图说》记载,抚远城只有一门,即南门。也许此石额被人移入庙中,便被误为北门门额。

    7、康熙本《铁岭县志》记载:“抚安堡城东40里,周围1里72步,东西南三门。”经调查,铁岭城东40里处未发现有明城,且“东西南三门”与《开原图说》上面记载的不符。《开原图说》成书于明末,更为准确。清儒不实,康熙十六年版的《铁岭县志》多有错误之处。“城东40里”不对,“周围一里72步”也不对,“东西南三门”更是错误!抚安堡城周长约810米,这个数字与刘谦所著的《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中记载的“边长200米”相差无几。

    抚安堡城可能是延用了高丽旧城。民国二十年《铁岭县志》载:“据土人云:掘土每掘陶器,如盘、盂之类,确系土质,决非瓷类,约系高丽之物,其城或为高丽城与?”现在城南侧土崖断层中发现红色布纹瓦片,确为高丽时期特有。

    抚安堡建于明成化五年。据《辽东志》卷六《人物.周俊传》:“成化丁亥(三年)东征,……已丑(五年,即1469年),移守开原……开拓柴河抵蒲河界六十为题里,改镇北、清阳二堡,柴河堡增立烽堠,疏挑河道,边人得安。”抚安堡为战略要地,是铁岭城的卫城。《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抚安堡卫东五十里。其东有石门堡,可屯兵。南有小钓子山,可按伏。又有龙潭寺口,贼冲也。”《开原图说》上讲明朝铁岭卫派往该堡的驻军有:守堡官一员,军士230员。管辖边台14座。“堡东石门台可屯兵,堡南小豹子山可按伏,龙潭口、凡河口空、南水口通敌道路,铁岭城可为策应。”万历王朝中期,建州女真不断向明边堡附近安排边民蚕食耕地,于是明政府在三岔儿、抚安、柴河、靖安、白家冲、松山等六堡立碑,用女真文字写明女真人不得越边耕种。此事成为努尔哈赤讨伐大明檄文中“七大恨”的第五大恨。“将吾守禁边之钗哈(柴河)、山七拉(三岔儿)、法纳哈(抚安)三堡耕种田谷不容收获,遣兵逐之,此其五也!”

    关于战争,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这里曾遭到建州八旗军的袭击。三岔儿、白家冲、抚安三堡城毁台颓,边墙废掉,军队与民间财物被劫掠一空,铁岭卫失去对此三堡的控制。当到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铁岭城失守,抚安堡也就逐渐荒废了。

    《奉天通志》说:“铁岭城障塞迤东抚安堡,北自中固城柴河堡界起,南至凡河城白家冲止,劈山墙一道,顺长6里,”这里说的“障塞”就是土壕,或劈山墙,当时叫大边。说管辖大边“6里”有误,据《开原图说·抚安堡图》记载,按安、白家冲二堡大边总长约41里。已知白家冲堡为16里,那么说抚安堡大边顺长约为26里,就比较合乎实际了。大边在堡东15里,那里还有明边墙遗址老边台。边外为建州女真牧地。

 

 

 

   http://s8/middle/7ea66e09ha2bf8b20c837&690

http://s7/middle/7ea66e09h76acc1545266&690

http://s6/middle/7ea66e09ha2bf8e50a125&690

http://s16/middle/7ea66e09ha2bf8f5f4eff&690

http://s4/middle/7ea66e09ha2bf91628173&690

http://s16/middle/7ea66e09ha2bf923b89cf&690  

http://s1/middle/7ea66e09ha2bf9f945530&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