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祁县民间风俗、传统礼仪(4)

(2014-09-30 12:45:36)
标签:

历史

祁县民间风俗、传统礼仪(4

六、丧葬礼俗 

    丧葬是祁县人发送死亡者,特别是年老去世人所举办的一种治丧活动。治丧活动的许多程序历史悠久,从古至今。据《礼记.檀弓上》记载,“丧三日而殡”。这上所说是,当时人死了要举办三天的治丧活动才入木安葬。不论死者家贫家富,都要为死者操办丧葬后事。丧葬既复杂又很讲究,其操办程序归纳起来以下十几个。

    1、送终,病人垂危之际,子女等直系亲属应守护其床,听取遗嘱直到亲人去世,称之为“送终”。人咽了气,称为死。不过人们都忌讳这个字,故用“逝世”“亡”“故”“仙去”“殉职”“牺牲”等字来取代。古时确证人亡气绝后,先给口中纳一个大铜钱(古铜钱或硬币),这叫“口含钱”,然后剃头(剃头刀要扔掉)、洗涤。亲人仙逝,家属哭泣尽哀。

2、报丧,也叫“散孝”,死者咽气后,其家属请人拉孝(白布)并向本家亲友散孝报丧,其死者“主儿”家则必须委托一长者带上死者的孝子,身着孝服手提哭杖(用白纸条缠的柳棍),登门通报。报丧要说明烧纸、出殡的日期。切记报丧时,要按礼送孝,不可多也不可少,更不要遗留下亲友,以免受亲友的责骂,怪罪。最明显的形式是门上糊白纸,如死者是这一户中最尊长者,且已过古稀之年,则用白纸把街门满糊,若不足六十岁,其夫妇另一方健在,只能糊半边街门,男左女右;死者如系小辈,双亲尚在,则只在门额上垂贴一张白纸。

3、成服,即死者家人亲友按辈份穿白戴孝,有多种不同规格。斩衰,丧服之最重者。子与未婚女为父母服丧,承重孙为祖父母服丧以及妻为夫服丧,均须满三年。即穿不缉边之粗麻布制孝服,实际只穿百日,后改其它白布孝服。齐衰,孙为祖父母服孝一年,为曾祖父服孝五个月,仍用粗麻布,唯缉边。大功,为伯叔父母服九个月,用熟麻布制。小功,可用较细布制,为从祖父母、堂叔伯父母、未嫁祖姑、堂奶、外祖父母、母舅等服五个月。细麻布的质地更细,用于为岳父母、表兄、族伯父母等服三个月。民国十年后,孝布质地已无严格要求,唯在粗细之间略有不同,服期除孝子外也并不认真满期,大率以百日为界,或只在冥祭时节穿。民国以后愈趋简便,20世纪90年代起村中治丧穿孝之风复兴,大抵限于殡期和发丧当日,过后则改戴黑纱。

4、装裹,也叫小殓,就是给死人穿戴。趁死人刚咽气还未僵硬之际,先把死者浑身上下洗洗,再给穿预备好的衣服三件、五件或七件,穿单不穿双,档次按穷富而论普通人家也要凑够七件,裤衩、背心、秋衣秋裤、外罩棉衣、短大衣(或袍子)穿时要把七件套在一起,从脚拖住领子往上拽,这样省事,一次就行,最忌给死者穿皮毛制品,如毛衣、皮袄,恐来世转畜牲,也不穿兰、绿色,怕烂烂缕缕,怕来世转成毛驴。穿古铜色、紫颜色、枣红色的衣服。穿着好后系上带子,将死者停放门扇上,要头朝烟囱,脚向门,头前点长明灯,炕沿下烧锡箔“纸元宝”(俗称纸锞锞),随之举家大放悲声,把锞锞烧下的灰,包成一包藏于死者怀中。据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准备阴间贿赂打通关节。即日起女眷不戴首饰,不施脂粉,男不再理发,并“擗踊,徒跣”以示悲痛。家人赶蒸“下气馒头”,而后找一寡妇老太太,用面在街门口水渠渠上烧成薄饼,俗称“咬牙饼子”,其数量比死者年龄多两个,谓之天加一,地加一,如遇闰年还需再加一个。现在不烧饼子了就用圆饼干代替。反正把它统统串在一条绳子上,放在死者左手,右手再准备一把桃枝、麻儿制作的鞭子,这叫打狗鞭。据说去阴曹地府有恶狗当道,先用饼饵之,再以鞭挞之,它就乖乖地让过去了。衣服和鞋要女儿购置或做的,为死者穿衣不能将眼泪洒在尸体上,要给死者的头发梳理整洁,以求后代财源滚滚。

5、哭丧,人死后,其子女家属围在死者身旁嚎哭,儿子们各拿一根哭杖棍,边哭边诉说死者含辛茹苦的主要经历及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以表达哀痛之情。

6、大殓,即死体入棺通常讲究三天入棺,两天不入(双数)。棺材大多是为年过花甲老人早就准备好的,也叫喜木。棺材以柏樟为上等,油松、楸、槐等次之,以柳木为最多。讲究的棺材为拗五独幅,即板厚六寸,四块整板筑成。贫困殡殓不起者,板厚不足一寸,称之谓“狗碰头。”棺底最短不少于五尺一寸,谚语有“落地五尺一,躺下不受屈”的说法。备喜木时,棺材里面放个“扳不倒”(泥不倒翁),外面彩绘油漆,男画龙、女绘凤,有画百寿图,驾鹤西游等,棺材大头画牌位书写“某”翁(女写某门某氏)之灵位,小头画香炉、莲花,棺盖上画七星,男左四右三、女左三右四。

入殓时,棺材抬进门前,死者年龄不足六十,还请阴阳先生来收阳,就是拿一陶瓷小罐,唤其游魂散魄,入罐、封口。棺材进街门,长子将死者用过的碗对准大头猛摔。据说摔得碎片越多越好。棺内放入柴灰、谷草等物,头部垫吉(土坯)身底铺褥垫,由儿子扯买六尺,盖单层红洋布。被面由女儿置办,谓铺儿盖奴。入棺时不准见天,要拿东西遮挡住,入木时放入七个核桃,一块生铁,七个铜钱,以及五色绸子五色线,五谷杂物,还要放七张黄瓦金,盖七张白瓦金,这就叫“铺金盖银”。一切就绪将尸体连同褥子放入棺材干草上,头部枕一凹形硬枕。枕头有精心彩绣的日月山川图案的,鞋穿云头,底部系红布,千层白底,大多数用红纸糊的。垫棺材的衣物,要看死者生前的好恶,所垫衣裤,都要把纽扣、衣领子撕掉,下衣则填置脚周围,身两旁以棉被等衬满,以防抬棺时尸体移动,大殓完后移棺,停放在灵堂上。这时棺盖斜掩于棺身之上,仍有缝隙,俟死者亲属检视后,夜间合棺。合盖前从棺盖的小头,伸手把死者身上覆盖的红布往下拉一下,使其露出脸面,并撕下一条,迅速合盖落锁。再以七个大钉子(叫七星钉),每个都扎上“撕下之红布”条一块钉住棺盖,钉时全家回避,不动哭声,唯孝子须立棺旁口喊“躲钉”而已。

7、搭灵棚,用几根椽木在阴阳先生选的地方,搭个遮风挡雨不露天的布棚,棚内放两支板凳把棺柩停放在上,这就叫“停灵”。棺前设灵堂、安放祭桌,上摆灵花,压灵马蹄子,香烛等。祭桌两旁放一对童男、童女(用茭棍做人架,彩画泥头,红纸、绿纸裱糊衣冠,古称俑,祁县人叫美人人),女的端盆,男的捧巾。灵棚的椽木用彩布缠出图案,悬挂纸匾额,粘贴挽联。匾额上通常书写“音容宛在”“寄哀永思”,挽联上书写“德高望重”“流芳百世”,或将死者的功德编写成一副对联贴在两边。

8、守灵,大殓后紧接着就是死者的子女家属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棺柩草垫的灵堂,即是吃饭也不得擅自离开。饭时还要给死者添饭,烧香祭奠,哀乐和哭声几乎昼夜不断。

9、择日,人一咽气,死者家属就请一阴阳先生选择个黄道吉日出殡。择日也是按家境、季节而定基本上是贫家短、富家长,夏天短、冬天长,少则一天出殡,平常人家三天、五天,有走外或远门亲戚,停灵七天、九天、十一天,富家停灵时间则长的多。其间赶做纸扎,搭棚、挖墓穴砌砖、租赁家具等。

    10、烧纸,一般凡是送到孝的亲朋六眷和死者生前相处好的街坊邻居都要来烧纸祭奠。烧纸日期视停灵的天数而定。放三天,那只能在第二天上午呈祥、下午烧纸,“呈祥”就是要儿给做封口盘子,八碗八碟。放五天就在第三天进行。烧纸时与死者越亲近的越来得晚,人主家来得最晚,说可以使来世长命。前来烧纸的都要为死者化份纸,上炉香、祭奠,孝子谢孝,并齐声嚎哭,以示悲哀。

    11、上西天、烧夜纸,这是由亲人送别亡魂上西天极乐世界享福的一项主要仪程。

    讲究的人家上西天,是把纸扎白鹤、死者牌位、遗像框,绑于一张单桌上再绑两根抬杆,于出殡前的午夜12点左右,所有孝子俯伏灵前叩请亡魂登程上路,绕棺三遭,谓之唤上亲人,倒绕三遭,谓之背上亡魂登程上西天。配之粗细音乐,孝子边走边哭边磨叨,“某某(称呼)走吧,过金桥,走银桥,到光阴路好活,我背上送你”。万不可讲受罪可怜不吉利的话,怕亡魂后悔不去西天。孝子抬上亡魂,伴行者用壶装上面汤(糊汤)抓上七撮米,七撮面,带上七枝香一篮锞锞和麦麸,每到一个十字路口、村口、井台等处都要跪地叩头,淋绕一圈汤(用麦麸撒圈儿),并在圈中烧上七个锞锞。见电杆、树木要用手摸摸,传说过路时有饿死鬼、财迷鬼等恶鬼劫,要买路而行。摸电杆等,据说可以避免被绑住魂魄。这样一直步行出村到庙后无人居住之处,焚烧白鹤、灵位和剩下的锞锞,跪地祝祷致哀。返回时切记不要说话交谈,更不可回头看,亦不能原路返回。据说恋恋不舍,儿女情长就会使之灵失掉去西天极乐世界的决心而跟了回来。简单些的人家不送上西天就不用扎白鹤和抬牌位了。

    12、移骨合葬。这是在出殡前择日进行的。古有夫妇,生同室、死同穴之说。夫妇一方,不论谁先谢世相隔多久,后辈子孙,都要为其移骨合葬。合葬前一天,孝子到移骨墓前祭奠,烧化用五色纸剪贴的衣服。合葬那天,孝子再到墓前祭奠,动土开墓。认真仔细地把其尸骨从头到脚一根一根地按其部位拾到备好的小棺材里,两个柿饼安放其两耳,两个核桃安放其眼窟,两个红枣安放其鼻腔内。尸骨装盒铺盖六尺红洋布,作为被褥,要跟出殡的棺柩一同入土安葬。

13、出殡。这是丧葬全程最为重要的一环。出殡这天一早,趁人未起床之前,孝子们就要到坟地扫墓。扫墓先从四壁起,后扫墓底,从里到外退着往出扫,出穴抓把土把脚印撒得盖了,讲究墓中不能留下脚印,这如同世人乔迁新居打扫那样。

街坊亲友在粗细两班乐器吹打声中前到灵堂吊孝、送纸、供祭品。租赁来的铭幡明罩,男的用“龙头龙尾”,女的用“凤头凤尾”,在街门外专候。

摆祭品,比阔气。有小三抬,三架食盒;也有大三抬,五架食盒。食盒必须专人步行杆抬。先上四碟干果(瓜子、花生、冰糖、柿饼),再上门冬、瓜间、佛手片、石榴,而后上八碟八碗、三个荤碗(全鸡、全鱼、全鸭)和四碟馍馍(忌点红),最后才上四样鲜果(桃、李、梨、果)八个馒首,一张桌面、三十二个油炸食果。

接着就是孝子奠灵。总管选派两位德高望重的长老陪奠,女客来女陪,男客来男接。主祭人捧奠,陪奠人执壶斟酒,高举过头,把酒倒入祭桌上三个杯内。如此反复三回,主祭人跪地哭泣,众孝子陪嚎,陪祭高喊“孝子谢孝”,主祭人站起来鞠一躬。奠祭均有礼单,本人亲奠的写“敬奠”,礼到人不到的写“化奠”。礼房设宴开礼,白事也称喜事。

回礼是一套很有讲究也很复杂的礼俗。摆祭人,送纸扎,非亲属者、单位机关、送幢幔者,连封口木匠都要按二、四、六、八元开支,摆祭双倍。除孝子纸扎不在回礼外,只有馒首九元留五,回四馒;八元留四,回四加馒;四元留二,回十加七馒。回的馒首必须切一个口,以示死者已用过,不然被认为打回来了。有祭品的就要道客请君赴宴。不过上祭不赴宴也就不需回礼者,只在上礼账时记收“以一折二”即了。

人主家在此时此刻最有权威,也是唯一挑剔的主儿,稍有疏漏,这时的哭杖就变为权杖了。孝子们哭的更加哀痛,只能跪地说好话,万不可顶牛。人主如系女家的要在棺里放一枝莲花,一撮麻,一把炒熟的黑豆,顺口道:“眼看脚边一枝花,闺女不要想娘家,麻烦了就剥你的麻,若要想回家等得黑豆生了芽。”

封口如同现行的瞻仰遗容,向亡灵先辞。瞻仰时不管那个亲友,只准围棺静观,不准饮泣流泪,说是怕泪水滴入而使死者有了顾虑。合棺时木匠把尸体上覆盖的红布从脚往下拉,直到露出脸面为止,并要顺势撕下一条红布,如死者高寿,此红布被人们视为长命布布,抢去些,系在衣扣或裤带上,说可以延年益寿。另一些被木匠撕成七块,以备钉棺材用。封口时先对缝合口,然后钉棺盖。钉子七个男左四右三;女左三右四,每钉垫一块撕下的红布,木匠捣下钉子,孝子们齐声高呼“某某(称呼)躲钉,某某躲钉”。

    阴阳先生用朱砂在引魂幡上书写“宝盖咒曰赤幡开道,引领亡魂仙逝某翁(某某门某氏)讳某某显考(妣)某某之灵出离阳宅归葬,吉所无忌。”两旁对联上写:“金童来引路,玉女送金桥。”并在砖瓦上画道符,据说砖瓦是阴间房地契约。

披头破孝是件喜事,执此项者要喜钱。披时奏乐唱礼,由两位年高妇女,用黑纱把孝子男女头遮起来,将布斜披肩上(男左女右)用别针从胳腋间别好,照镜,叩四头奉揖轻点四下(披头要按辈数等级排列,同辈的按出生年月次序)。顺序披完,每个孝子怀中揣4个馍馍。紧接着就是按食压钵子(寓意是散去死者一生罪恶),食压钵子垫底是用块发面(也叫起面),专有一人将封口盘子里和祭礼菜肴往钵中夹,长子长女放下孝帽玉脸遮脸,边哭边往实里按,孝子媳妇在钵内轮番按压,直到按满为止,再由长子长女封口,钵上盖一馒头壳子,用一双筷子直扎在上边,还要扎一木制杵杵,上盘绕一些染成红色的粉丝,连同下气馒头,长明灯米面洞,随棺入葬。

起灵也叫起殇。孝子先鱼贯出门,俯伏棺罩前,按长幼先后排列,嚎哭尽哀,女眷由人搀扶分辈数坐车。棺材抬出后上罩,孝子们转身牵缆,称为“拉御车”。长子靠棺,次子、三子依次前排,女婿为半子在前。乐起灵动,这叫“起殇”,出殇仪仗队依次丢纸钱掇盘子的引路。引魂幡和遗像,由最年幼的小孙孙、重孙持之,长管号开道锣,旗旗、铭幡、粗乐班、纸扎、细乐班,灵柩,扛板凳的送殇车队。起殇时要把死者所枕的枕头抖掉。一起殇就赶快用脚把支棺材的板凳踢倒,让留家的亲友哭几声,这谓“刮灵”。还要舀一瓢水往街门外泼,同时也要把门扇上的白纸撕掉,踢倒的板凳要送葬的孝子返回才可扶起。

棺柩出村时,要在村口烧奠,免罩停乐,送葬亲友,有的可以返家,也有的可随孝子灵柩直到坟地安葬。下葬时先将食压钵子等物放入坑内挖好的小窑洞,然后下棺祭奠(如有死骨小盒的,先男后女入土)埋土时要把头扭向背后,先埋棺材两侧前后,再集土成堆。并将引魂幡插在墓顶,哭杖棍插在立碑处(墓葬门)。

14、敬孝时日,在治丧活动过程中,还有孝子亲友们沿用“复三”、“烧五七”、“烧百天”、清明烧心和过周以及小祥(二周年)、大祥(三周年)等固定时日,对已故前辈寄托哀思的活动。

复三,即殡葬后的第三天,孝子们再返墓前烧奠。也有些地方复二的。

烧五七,是死者咽气之日算起,每隔七天为一忌,共计七七四十九天,均按农历计算。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头七馒馒,二七糕,三七吃块肉火烧,四七脱脱(用酒盅脱出的闷米饭),五七角角(饺子),六七饼子,七七不用等的”。五七角角较为麻烦,儿子媳妇按一年十二月加天一,地一煮十四个角儿,女儿家就得用发面蒸和死故里年龄一样多的角角,还讲究除天地闰年各加一外,还用茭胆胆(高梁杆芯)扎与角角数量相同的五七花花,并要做升子。所上供品还有面如意,梯子、蹬和蒸制花食,说是“手扳梯子,足踩蹬,怀中揣着如意讨吉运”。烧七和算七日期还有按六天烧者(死者还有一方在世就采用计七烧六)。每七,如遇到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个时日,就叫“犯七”。得用谷草做五七旗旗,烧时按出殇途径边走边用火箸在十字路口拐弯处扎个窟子,用壶倒点水,抓把麸子,插上旗旗,插时讲究男道路左,女道右,照此从家门直到墓前,如有剩余的旗旗,就都插在墓周。烧百天,择日是以长周年短百天,有一儿女短一天的办法选的。百天烧奠金银一斗,故有“五七升子百日斗”之说。

烧心,据说是为死者安心。即用面仿制个心脏式样的馍,奠毕埋于墓前。烧心日期古有“新坟烧旧,旧坟烧新”的说法,即坟地如是新踩,地里没有亲人,就烧清明节这个正日子,如是死者在茔地的旧坟地,那烧奠的日子就在清明的前两天。

过周年又叫小祥,按俗礼孝子们这天就可把孝服换为吉服。

烧三年,又叫大祥,所有孝子和亲戚都要来烧奠,主家用纸要做一宅好院。

以后每年就剩下清明扫墓,七月十五上坟祭祖和十月初一为祖送寒衣等三大节了。

    15、尽孝禁忌:从死者咽气时起,其儿女子孙即开始居丧,并按照流传在民间的“禁忌琐事”,自觉地弓身治孝,守孝,其禁忌琐事归纳为“十个不”。

    孝子们在百日内不吵闹,不出远门,不理发,不修容打扮,不佩带装饰品,不往院里泼脏水,不赴宴吃席,不穿华丽衣服,不托人说媒找对象,过年不贴春联,也不到亲戚家拜年,以此来昭示孝道和避免灾祸不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