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图片冬季爨底下村古建筑京郊 |
分类: 行摄之旅 |
爨底下位于北京西部,距京城约90公里。
该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是北京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民居群。
P2
“爨”字共有30笔,这恐怕算是汉字中最生僻、结构最复杂、会写者最少的字之一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爨底下曾经一度更名“川底下”。
为了使这个字好写好记,当地的村民编了个顺口溜:
兴(繁体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边架火烧,火大烧林,越烧越旺。
P3
那么,“爨”字究竟代表着怎样的含义呢?
《说文解字》中记载:“爨”为锅灶之下,篱火旺,意为点火做炊。
据传爨底下村人最初全姓韩,取谐音(寒)则为冷意,冷与热在五行之中可以互补。
宇宙万物有天就有地,有日就有月,有冷就得有热。
“爨”字所代表的灶蕴含着质朴而充满温情的生活气息,与“寒“互补,
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家族兴旺、生活美好的憧憬与向往。
P4
P5
P6
P7
爨底下四面环山,依山而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老山村,从高处俯瞰,整个村落形似元宝。
P8
这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画家前来写生、创作,2007年陈可辛执导的电影《投名状》还曾在此取景拍摄。
依傍着一棵老树,沐浴着冬日午后温煦的暖阳,
在这样一个承载着数百载岁月记忆的古老村落中勾勒出艺术的图景,好不惬意!
古村依山而建,在以龙头山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控制下,将76套精巧玲珑的四合院民居,
随山势高低变化,呈扇形向下延展,以放射形态,灵活布局在有限的地基上。
村落整体布置严谨和谐,变化有序,是中国北方建筑文化的精华。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信步于那狭窄而悠长的巷弄间,我们可以真切地领略到中国十七八世纪时的乡村古貌。
可以说,爨底下较为真实地还原了曾经的岁月,给予了我们触摸历史、追寻宁静、感悟生命的绝佳机会。
P21
P22
P23
P24
半山上的关帝庙已经修葺一新。
关帝庙以及对于关帝的供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民俗民风的体现。
P25
P26
P27
P30
冬季虽万物凋零,难觅绿意,但在这稍显荒凉与清寂的气氛中重温爨底下,感觉也就自然而然深厚得多了。
P32
爨底下能够保存至今,无疑是十分幸运的。
希冀我们能够在生活的琐细和无休止的奔忙中不要忘记,这里,在我们的这片土地上,
有一段又一段历史、一段又一段往事,值得我们了解并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