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秋雨中漫步“山水洲城”:徜徉湘江橘洲,沉醉岳麓秋色


标签:
旅游图片岳麓山岳麓书院橘子洲 |
分类: 行摄之旅 |
绘就了这座漫溢着文化气息、拥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的“山水名郡”——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季秋孟冬之时,待秋色阑珊
怀揣着一份期待,带着薄薄的书卷,跟随者文人的脚步,来到湘江之滨
P1
虽已是深秋时节,这里却依旧满目葱茏,那温润的绿意沁人心脾
P2
长约5000米,宽约100米
它由南至北,纵贯江心,西瞻岳麓,东临古城
雨雾迷蒙中的诗情画意
P5
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徜徉湘江橘子洲,不觉间多了几分宁谧、安适,步履也愈发从容
翌日清晨,雨还在下着,在秋雨中,我探访了湘江西岸麓山脚下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徜徉岳麓书院,萦绕身旁的即是一种书卷笔墨的清香和那份回归自然的文化气氛
秋雨拍抚着那古朴而从容的石板路
瓦楞间斑驳的岁月印痕述说着这座书院千年来的潮起潮落与教育奇迹
朱熹、张栻、王阳明,他们的灵魂无不寄居在这片滋育文化的沃土中
他们的文化人格铸就了这里千年不朽、至今仍焕发着的永不褪色的青春
P8
有人说:“千年对宇宙来说,只是那沧海一粟;千年对人类的脚步来说,也只是那不经意的一笔;然而千年对于一种思想,对一种教育的发展来说,则代表着永恒。”岳麓书院便是那千年的永恒。一千多年以来,它穿越时空的界限,在一次次血腥的劫掠与战火的硝烟中坚守着它那永不磨灭的文化信念。一道道瓦楞间,一块块石板上,无不述说着属于它的不朽传奇。
这一切,因为它那科学、符合实际的管理模式,更因为其背后所蕴含着的一份人格精神和人文情怀,让文化和教育在这里能够永远彰显出一种纯净的诗情和神圣的尊严。
正统的官学,虽然拥有雄厚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但却因其多重的内涵失去了教育事业的真实品格,从而愈发地倾向于索然无味的枯燥了;而私学,却往往因为条件的限制和规模的束缚失去了宏大的尊严,同样难以长久地存在。书院,无疑是那些高智商的理想主义知识分子智慧的结晶,处处凝练着他们崇高的教育理想。“民办官助”,激发一些官员的文化品格,从而获得实质上的帮助与扶持,而整体来讲,却保有着超然物外的独立精神与隐逸情怀,让学术文化在山水的滋育中表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和诗意,从而达到满足实际、又不落窠臼的双重目的,因此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尘嚣的侵蚀和对于功利的过分争逐、渴求,不流于俗,回归其最为本真的面孔。
在学田制、民办官助等制度的并行下,岳麓书院得以以此为基石,创立出独特而不朽的教学体制。“山长负责制”,听起来便让人无限神往。山长的声望、品学虽都早已不同反响,但他们一代又一代都将自己的生命寄予了湘江西岸这一片清溪茂林之间的那一场场风花雪月,他们一边守护着一方自然的乐土同时也赋予了自己的生命不一样的内涵。他们是文教事业的投身者,一代代知识分子的人文品格在他们的手中星火相传,流芳千古。此外,自由而不失严谨的学术氛围和教学理念,让岳麓书院中的琅琅书声与学术气息能够绵延千年,而从未被消磨去原来的本色。
P10
“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
“书院,把教学、学术研究、文化人格建设与传递这三者融合成了一体。”
朱熹无疑应是这座书院跨时代的精神楷模。朱熹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地位,都无需也无空去做教师。可他的一生却都向往教师,在他的眼中,唯有教育能够提高国民素质,让人性恢复热度。
P11
朱熹从福建不远千里来到岳麓山,与比自己小三岁的哲学家张栻共同主讲岳麓书院,在这里流传了不少佳话。著名的“朱、张会讲”,不仅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学术研讨方式,同时也推动了教学的发展。在这一次次夜以继日的忘我争论中,那一个个哲学意义上的人性秘密渐渐地拂去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让人们窥到了其真正的内涵。这是一场场学术的碰撞,一场场思想的砥砺,碰撞中、砥砺中,激发出智慧的光芒,更收获了灵魂的升华。两位年轻的大学者,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收获了无比真挚的学术友谊。“朱张渡”无疑是最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