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1-05-07 21:24:06)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文件

第九册数学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1.素材的选取具有现实性、科学性和时代性。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了一些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体验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价

值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多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例如,“三峡工程”展现了祖国建设的新面貌,让学生领略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以威海市环保建设情况为线索,除学习统计知识外,还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的内容。

    2.坚持“情境串”带动“问题串”,整合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

    由“情境串”带动“问题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是该套教材编写的一大特点。本册教材延续了这一特色,把经验课程和学科课程有机结合,即把系统的数学知识置于现实的情境中,使学生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例如,“水产养殖场——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分别以虾池、蟹池、甲鱼池几个并列的情境组成情境串,引出了“虾池的面积是多少”、“蟹池的面积是多少”、“甲鱼池的面积是多少”等问题串,引发学生对多边形面积的探索与学习。

    3.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优化知识结构。概念教学一直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教材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改变了传统教材把比较抽象的“数的整除”知识集中学习的编排体系,将这部分知识加以分解:在四年级上册“农田里的数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单元中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在本册“团体操表演——因数与倍数”单元中进一步学习2、3、5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合数和分解质因数的知识;在五年级下册“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单元中重点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这样编排分散了难点,更好地体现了这些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教材还注重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编排知识结构。如在学习解方程之前,学习等式的性质;在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过程中学习约分的知识,突出了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学会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更加重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例如,在“水产养殖场——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学习中,把平移、旋转等思想方法与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思路,渗透了等积转化的思想;又如在“三峡工程——小数乘除法”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在把小数乘除法转化为整数乘除法的过程中也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在“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统计”单元的学习中,无论是探索部分还是练习部分,都渗透了“推断”和“预测”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小数四则运算及}昆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根据“四舍五入法”求积、商的近似值;认识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能够运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实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以内的2、3、5的倍数;理解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4.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利用方格纸和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其面积;了解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5.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通过观察,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对称、平移与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6.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

计图来表示数据;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或者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7.在综合应用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9.在探索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10.在探索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和解简易方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等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11.在探索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验证的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12.在学习有关因数与倍数知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类比、猜测和归纳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13.结合具体情境,在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

14.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提出并解决用小数计算、解答的问题。培养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15.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用方程解决的问题,发展问题意识。

16.在探索、交流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17.能综合应用多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18.在学习有关因数与倍数知识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猜想、比较、归纳等方法。

19.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积累与同

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20.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1.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小数四则运算及}昆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根据“四舍五入法”求积、商的近似值;认识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能够运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实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以内的2、3、5的倍数;理解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4.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利用方格纸和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其面积;了解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5.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通过观察,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对称、平移与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6.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

计图来表示数据;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或者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7.在综合应用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9.在探索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10.在探索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和解简易方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等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11.在探索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验证的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12.在学习有关因数与倍数知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类比、猜测和归纳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13.结合具体情境,在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措施

1.联系实际加强概念教学,融知识的理解于体验之中。

  本册教材概念性的知识比较多,有些还比较抽象。如何搞好概念教学,是本册教学应该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为此,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开展探索性学习活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质数、合数教学,因为质数、合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教材中提供的团体操表演的情境以及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

历找因数的个数、分类的过程,在学生对质数、合数的内涵有了较为深刻的体验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形成概念。

    2.动手实践要把握好“度”,提高操作活动的有效性。

    动手操作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应避免和减少浅层次低水平的操作活动,把操作与思维有机结合,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如:在本册第五单元“水产养殖场——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多边形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推导。在开展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把握好操作活动的时机和“度”,使操作、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真正起到深化认识的作用。

    3.重视方程教学,初步建立代数观念。

    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是“珍稀动物——简易方程”。在此之前,学生解决问题一般列“算术式”进行计算,通常称之为“算术法”。本单元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让未知数参与运算,按事物发展的进程思考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是思维方式上的一大转变。因此,初学方程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出等量关系式,正确列出方程。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学生身边的实例,拉近方程与生活的距离,感受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初步建立代数观念。

    4.加强探索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自主探索的能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探索问题的方法。如探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时,让学生知道一般可以从边、角两方面进行研究。对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般是将新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让学生知道转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再如在探索2、3、5的倍数的特征及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时,知道列举法是寻找事物规律时常

用的方法。

    5.用好教材,做教材“再开发”的智者。

    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环境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教材选用的部分素材在教学中很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多边形的面积,教材上呈现的是养殖场的情境,这一情境对有些城市的孩子来说会感到陌生;在学习小数乘除法时,学生对三峡工程的有关情况了解不够,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6.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全面、合理、科学。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但要考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交流与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要重视了解学生数学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例如,教学“小数乘、除法计算”时,在组织合作探索活动中,要考查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情况,更要重视考查学生对小数乘、除计算方法理解的程度。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