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下 “平均数”教学设计

分类: 培训感悟 |
庐江县泥河小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学情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学生对统计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多次经历统计数据的全过程,但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观念不是很强,尤其是用平均数对统计图进行分析是第一次。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图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提出问题 引发争议
http://s14/mw690/7e85c968ge1dbcc00f09d&690“平均数”教学设计" TITLE="苏教版三下
师:这两幅图分别统计了男、女生套中的个数,从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
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想一想,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说说理由。
(1)学生讨论做出判断。
(2)信息反馈。
学生发表意见。
预设1:认为女生套得准,理由是:套中个数最多的是女生。
预设2:认为男生套得准,理由是:套中个数最少的是女生。
预设3:认为女生套得准,理由是:女生套中个数总数最多。
预设4:认为男生套得准,理由是:参加比赛的男生人数最少。
归纳:比个人成绩和总成绩都不能公平合理地判断出男生准还是女生准。
(3)提问:怎样比才合理呢?
(4)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4、形成共识
“要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地个数。”再进行比较。(板书)
1、提问:怎样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
2、小组讨论,得出方法。
(1)方法一:移多补少
归纳: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最后变成一样多。同样多的这个数就是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电脑演示移动过程)取名:移多补少。(板书)
(2)方法二:先求和,再平均分
计算6+9+7+6=28(个)
提问:28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
归纳:用总个数除以人数,就得出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就是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板书)
3、提问: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是不是说每人都套中7个呢?你怎样理解?
4、学生回答交流。
5、结论:7只代表男生套中圈的整体的平均水平,它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6、巩固应用。
引导:再观察女生统计表,估计女生的套中圈的个数是多少?
(1)讨论并做出判断。
(2)信息反馈。
学生发表意见, 拿笔在练习本上验证。
提问:这里为什么除以5,而不除以4?
提问:现在你能比较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了吗?
归纳:其实,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就是他们各自的平均数。
7、小结:
四 、总结评价 拓展应用
1、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想想做做第一题)
学生讨论怎样移多补少?还可以用别的方法求出来吗?
指名学生上台用方法2求出平均数。
2、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1)李强是学校篮球队员,他的身高155厘米,可能吗?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2)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3、下面是华江果品店上星期5天卖出苹果和橘子的数量。(课件出示统计图)
(1)那两天卖出的苹果同样多?哪一天卖出的苹果和橘子同样多?
(2)平均每天卖出苹果和橘子各多少箱?
找两名学生上台分别做苹果和橘子每天卖出的平均数。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五、评价反思,感受成功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到的?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