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螳螂拳使用技法精粹----马汉清

标签:
螳螂拳杂谈 |
分类: 武术天地 |
六合螳螂拳属于短打类型的一种拳术,内容丰富,手法多变。在这些手法中总不脱离攻守、或一手攻一手守,或一手连攻带守,或双手攻双手守,由单手而到双手再到套手的技术。
在劲法上也是较全面的,但皆不出刚柔、风扫等主劲,一般说来刚多用于功,柔多用于守,这里除介绍用法过程外,并介绍劲法和要领。至于其中手法之变化,如甲刁乙腕,乙如何变化、甲又如何应付,在以后套手时再为介绍。
凡在技击对抗时,双方开始各立门户(准备格斗姿势),伺机进攻,而后必有一方先出手者,有一方后出手者,其先出手有虚有实,有真有假,以引对方出手,先出手有两种形式;一是用冲拳(直拳)或用圈捶(摆拳)等手法进攻“喂手”,一是用虚点等手法“要手”。 “喂手”是使对方练习用手而出手,“要手”是引对方出手,以便于我用相应的手法进击。则其待喂手者或被要手者皆为后出手。
这里所谓的手法是踢、打、摔、拿各种方法之统称。
六合螳螂拳手法简介
1、刁手:在现在的打擂的比赛中,直接用刁手者极少,或根本不用了。其原因有二:其一:对方用直拳或摆拳等手法进击时,确实不易将对方刁住,尤其是点拳更不易。其二:手戴拳套五指不能分开,无法刁对方。可是在练习武术学技击手法时,还是必须要学的。首先要练习刁直冲之拳,尤其是在套手时用刁手是很必要的。
例如对方用右直拳击我胸部,我用右手从对方右外门刁其右手腕,或对方用左直拳击我胸部,我用左手从对方左外门刁其左手腕即刁手。但遇到机会亦有用右手刁对方之左手者,则为走里门。
刁手要从对方小臂下手,先搓后刁,刁后速采,出手为仰,回手为俯,仰手搓时是移其方向,是用小臂桡骨一侧(图1)。俯手刁时要五指逐渐收拢握紧(图2)。
要领:搓时有顶旋之劲,刁时顺其劲下采逐渐加力。搓、刁、采只在瞬间完成。
劲法:搓撑劲、顺劲、沉长劲。
2、搂手则里外门皆可用,而且处处皆可搂。若以左手搂对方左臂或左手,走外门为外搂。走里门为里搂。总之手往外为外搂,手往里为里搂。但在里搂时不论其里门或外门,皆不用拇指,外搂时可用拇指。搂手用处较多,可用于初出手,亦可用于套手。搂手的部位,可以搂对方大臂、小臂、腕部,皆相机而用。如果得机得势时,则用采衣入扣一采到底,否则迅速撒手而去。
要领:松肩坠肘、一采到底。
劲法:暗刚劲
例如:对方用右拳击我胸部时,我用左手由其右臂外侧,搂其大臂,搂其大臂肘处(不用拇指),搂住后不停往我身左下搂,为里搂(图3)。
又如:对方用左拳击我胸部时,我用左手由其左臂外侧,搂其大臂肘处(用拇指,即拇指分开),搂住后不停往我身左下搂,为外搂(图4)。
要领:搂住后即采,速上它手。
劲法:里搂用脆劲,继用顺劲,即顺脊搂的方向不停下搂,总之顺其劲、化其劲,变其方向,并如以助力。
3、采手:采手较之刁手、搂手用处更为广泛,除里外门即可用以外,处处是采只要我手接触到对方某一部位时,即可用采。尤其它手法进入到采手时居多,如展手后变采手,抓手后变采手,挂手后变采手,刁手后变采手,沟手后变采手等等。亦有直接用采手者。采手有单采手双采手。采住后要往斜下采,或旁牵采等,可度势使用。
螳螂拳对于采手有一个要求,叫做“采衣入扣”,即采上以后就如同衣服纽扣,扣入纽扣眼之中。虽然有这样的要求,但不完全如此。
4、钩手:有但钩,有刷功能钩。单钩是一只手用钩,双钩是两只手用钩。一手用钩时居多,而两手同时用钩时较少。
单钩有里钩、外钩(即右手钩尖向左为里钩,向右为外钩,左手与此相反)、上钩、下钩(即钩尖向上为上钩,钩尖向下为下钩,即阳钩、阴钩,也就是仰钩、俯钩)。
钩的用法概括分为三种:
、用掌心小指一侧根部的力或里、外钩,或上、下钩。这种钩手大都适合用于对方直冲拳,有时用于封,或缠而后封,或展而后封等。但钩时必须配合必要的身法。
单手钩用法:例如对方右直拳击我胸部时,我右手由右外门单手向外侧下钩对方右手腕部外侧。为单手外门下钩,必须向左闪身,或含胸提步(即前足往回稍收,足跟提起,足尖着地)(图5)。若由里门(即中门,以下皆同)钩时,为单手里门下钩,须含胸提步。
双手钩用法:例如对方用右直拳击我的胸部时,我用双手由右外门双手下钩对方小臂和腕部(图6)。若由里门用双手钩时为里门双手钩。这是同时用双手钩、有时双钩分先后连用。
、用钩顶腕部之上端,即小臂之最前端处击打或用于挂。可俯钩(提钩挂上打或往上挂),可仰钩(往下打或往前打),里外钩(往左右侧横打)。例如对方用右直拳击我胸部时,我用连环手劈掌击其面部,对方若以左手接我击其面部之右手时,我左手由我右肘下前伸用展手,刁住对方右手腕部,我右手漏下,用外横钩击其头部左侧。举此一例说明(图7)(连环手,底漏圈手法,以后介绍)。
用掌背由打后变钩(如反背掌后成钩。)此种手法是击打后回手时有钩形而已,故不祥述。
5、挂手:挂是用小臂或腕部和对方小臂或腕部接触。挂手概括有三种用法,皆称为挂。例如:
、对方用右直拳击我胸部或中脘穴时,我由里门用左小臂回挂。挂时左臂伸直先拳心向下,小臂向外旋,用桡骨一侧和来拳小臂接触,边外旋边回收大臂,旋至拳心向上时,大臂已弯屈,肘顶肋部,小臂在身前持平,拳不离中门。(图8)(注意挂时右拳必须同时出击)。
、对方用右直拳击我头部时,我由里门用左下钩,贴来拳 腕部上提,同时大臂弯屈,钩尖向前(图9),右掌可击其面。
、对方用右拳击我头或胸部时,我由里门屈左小臂握拳上挂;拳心向后。拳眼向后亦可,挂后至头左前方,小臂竖直,拳面向上(图10)。此种挂法完成后外形似格,而不同于格。格为横劲,是由里向外格。
要领:要借力顺势。
劲法:暗刚暗柔劲、顺劲。第种挂法还要有沾粘劲。
6、钩滕手:钩滕手是两手连抓走中门的一种手法,要求竖起手来由上向下抓,亦可先抓其面后采其胸。对方若用手招时,可用顺采法采其手,或握其手指撅之。我两手连上之势,必须快速迅猛,使对方迎接不暇。
例如:对方右步在前用右拳击我胸部时,我上左步用左手由其右手里侧,以我小臂贴住对方右小臂里侧(图11),小臂内旋,掌心向下,顺其肘部向下封而带捆,最后采住其右腕(图12),速上右步以右手由胸前向前抓其面(图13),对方若仰头我可抓其胸,或对方若退步,我左手撒开对方之右手,上左步再以左手抓其面(图14)。如此两手连抓即钩滕手。若在我右手抓时对方用左手向上直伸招架,我可顺手反抓其手指用拿法撅之。
要领:必须两手连抓,肘不可外张。
劲法:暗刚劲
7、挫手:挫手为破仰手最简便之方法。此手以掌代刀,手肘之间用力即可。
例如:我右手由对方之右外门刁其右腕,对方若以仰手破我之刁手时,在其仰手即将用上而未用实之际,我右手速撒开其右腕,同时小臂外旋手指上翘,手肘之间用手,接触点在掌根外侧,斜前下切而带按,并有前挫之意,其仰手自破(图15)。
要领:必须要旋转前挫而带按,但注意不可猛向下按,以防对方抽手而落空,假若对方抽手落空时,我随之往前伸臂用划挑手刺其面。
劲法:暗刚劲,化劲,锯挫劲。
8、搁手:搁手与格、磕之手不同,搁是向上,格是向外,磕是向里。搁、格是用前臂桡骨,磕是用尺骨。此手又与投手不同,投是向前直顶,此是向上横擎,但皆是防守之手。用此搁手是在对方刁住我手腕后,我欲变仰手而不行,欲变缠腕又无力,在此情况下用搁手方为合适,但也须猛向上擎。
例如:对方用右手将我右腕刁实,我不待其上他手时,速用左小臂之桡骨,由其右小臂下(腕部稍下)向上猛擎,同时撤步猛抽右手(抽时小臂外旋),我右手即可脱出,对方之臂被我猛然一擎,尚未反应过来时,我速上他手(图6)。
要领:左手猛擎与右手猛抽要同时,抽右手时,右臂要外旋使拳心向上拉回。
9、投手:投手与搁手又不同,搁是向上横搁,此是向前直顶,而带有挑撑之劲。往前直顶并非目的,其目的在于投出被刁之手,即为投手。单纯用此手完全是防守之手,最好用撑进手。
例如:我右手被对方右手刁住偏高,似刁实而未刁实之际,我速用左小臂之桡骨,由其右小臂下腕部稍上,猛向前上斜顶,而带挫,同时猛抽右手,即可脱出(图17)。
要领:左掌往前斜上顶,右手要同时拉回,抽右手时小臂同时外旋,使掌心向上。
劲法:暗刚劲、搓撑劲。
10.撑进手:撑进手与投手略有不同,如以上所述之投手,其目的只在于投出右手。此撑进手之目的则在于左手刺其面附带投出右手。刺其面其头必仰,其注意力放在上也,则右手易投,故又有撑进,皆在用手时之随机应变。
例如:我右手被对方右手刁住,我左手由其右手下斜向前上顶之同时,上左步成弓步,要探臂松肩,以掌指刺其面,同时投出右手,即撑进手(图18)。
要领:左手顶、右手投、上左步要同时进行,要探臂松肩。
劲法:同投手。
11.撑磨手:撑磨手与撑进手不同,撑磨手不带投手,撑进手带投手。撑磨手是人击我面时使用,撑进手是人刁我手时使用,投手虽似撑进但只是将被刁之手投出而已。前已述清,此手是一种连攻带守的手法,一手兼两用。
例如:对方右步在前以右手击我面部时,我身体稍向下蹲,上左步成弓步,同时用左小臂之桡骨,由其右小臂下,腕部稍上,猛向前斜上方搓撑其右小臂,并以掌指刺其面。此撑其手臂伤其面孔,即撑磨手,即总谱上所说“连招带打”之手法(图19)。
要领:此手必须与其击我之手同时俱出,速度极快。若我出手稍迟,其用逼接手或斧刃脚甚易,故不可待慢。
劲法:暗刚劲,搓撑劲。
12、子母手:子母手即闭手,有人称为抱门子或闭门式。其一是:封住中门使人不得进招,又是便于我进可攻退可守的一种准备格斗姿势,拳掌皆可用。其二是:在散打过程中用此手法,能闭住对方之大臂,使其一臂不得活动,还可速变他手。此种手法用于外门,也可由中门上外门,左右手皆可用,左手在前闭其左大臂,右手在前闭其右大臂,只能用掌。此手初用套用皆可,初用较难,套用则易。套用可破连环手臂掌。
例如:对方以右手抓住我胸部时,我上右步用左手将其来抓之拳腕部,向我身后一拨(扶手),右手由左手下前伸成侧立掌,以掌根往我右前斜方向,闭其右大臂根部,闭时有前推之意(图20),即子母手之另一种用法,亦称闭手。
要领:松肩以掌根斜向前推顶。
13、带手:带手是防守之手,以肘为接触点,一触而成,而后速进,简单方便。
例如:我上右步以右拳击其面部,对方上左步用右臂上架我右拳,以左拳击我肋下时,在其将击中而未击中之时(图21),
我速用左手向前挑架其右臂,同时稍收右步,回屈右臂(拳心向上),以右肘回带,截其来击之拳,即为带手(图22),而后再开右步,以右拳回击其胸,则为进手(以后介绍)。此即架冲拳破架冲拳之法。
要领:左手挑架,右肘回带要同时。
劲法:明刚劲。
14、截手:截手与劈手类似,劈手长截手短,劈是劈其面,截是截其臂,有时劈截连用,故又有劈截手,是先劈其面后截其臂,所以有:“长为劈,短为截,长短兼用是劈截”之说。此手多用于初出手,里外门皆可用,纯为防守之手,要快而冷,一截而收(图23),以观其动静,看其虚实,俟机进攻。此手只能用于对方较低之拳,高不可截,故又有:“高不截低不架”之说。
例如:对方上右步以右拳击我胸部以下时,我上左步稍向右转腰,同时以左手掌根由其右外门,自上向下斜向右前,截其右小臂,一截即收。此手若以右手截之亦可。
要领:速出疾收。
劲法:冷脆劲,短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