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和五脏六腑的导引术:调五脏法----李沛钧

标签:
健康 |
分类: 健身功法 |
方法篇
安和五脏六腑的导引术——调五脏法
明目养肝法
【做法】轻闭双目,双手半握拳(食指、中指能碰到大鱼际),拇指按于太阳穴,用食指关节轮刮上下眼眶共做36次(从大眼角开始),然后双手移开,转动眼球顺时针18圈,逆时针18圈。(注: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者只轮刮眼眶,不能转动眼球。)
【作用】肝开窍于目,眼主要与肝有关,此法疏理肝气和肝经,安和五脏。对胆壁粗糙、胆囊炎、结石、囊肿、肿瘤、生气等有效。
【相关知识】眼,上下眼皮属脾,内外眼角属心,白眼珠属肺,瞳孔外的黑眼珠为肝,瞳孔属肾。眼睛与五脏皆通。
身体的出气筒:太冲穴,行间穴。
先把阳陵泉穴先按进去1分钟后,再揉太冲穴和胆囊穴,可缓解胆囊炎疼痛。
拍打胆经(沿大腿外侧从大胯拍至踝关节)可调理胆,泻肝火。
备注:
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行间穴:太冲穴向趾端一寸,1大拇指宽度。
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下1—2寸。
温馨提示:做这个方法的时候,很多朋友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误区,需要注意的是——
1、有人把刮眼眶做成了刮眼皮。
2、有人不会转眼球,或者把转眼球这个步骤省略掉了。
3、轮刮上下眼眶的速度过快。
运舌养心法
【做法】收心求静,以舌尖洗外牙龈36次,等口内唾液满,分3次咽下,第一口咽入上焦(心肺),第二口咽入中焦(脾胃),第三口咽入下焦(肝肾);然后轻咬舌尖6次,待虚火外出。
【作用】调节舌头的灵活度,疏通心经,调养心脏。
【相关知识】舌为心之苗,心主神明。舌苔是身体健康与否的晴雨表。白为虚寒,腻为湿、厚,黄表示上火,火热之气,全是红表示阴虚火旺。舌尖为心肺所主,舌的两侧为肝胆所主,两侧有一道道的有淤血,表示肝气郁结,舌中间为脾胃所主,中间有一条裂口为脾胃虚弱,舌根为肾所主。
保养心脏穴位(按揉):劳宫穴——握拳屈指时中指指尖处;内关穴——腕横纹(手掌与胳膊连接的第一条纹)上三寸位置。(三寸:是指除拇指外其余四指的宽度。)
心脏急救穴:使劲掐中冲穴(中指指尖的中央)、劳宫穴、内关穴。先左手,后右手。
圆舌头、无舌尖的人易引发心脏病,宜常年养护心脏。
温馨提示:做这个方法的时候,很多朋友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误区,需要注意的是——
1、容易与六字诀准备动作中的搅舌混淆,忘记轻咬舌尖。
2、分不清顺逆时针。
摩腹健脾法
【做法】双手掌心搓热,两手相叠,两劳宫穴相对,男左女右,以手心劳宫暖肚脐1分钟,然后绕肚脐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顺逆为一次,共做36次。
(注:便秘患者全部逆时针摩腹36圈,然后在左右天枢穴用拇指按揉2分钟;腹泻患者全部顺时针摩腹36圈。)
【作用】对头晕、四肢乏力、饭后易困,胃炎、胃溃疡等胃病,胃下垂、子宫下垂、肛门脱垂、小肠疝气及下肢肿等有效。此法可强健脾胃,腹部是人体最大的反射区,可调节五脏六腑。腹为脾之大主,也是人之大主。
【相关知识】在肚脐周围有很多经络。剖腹产,竖剖,伤人最大的阴脉——任脉,易得寒症。横剖,伤人体的六条经脉。
按揉或敲打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可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头晕、四肢无力、不想吃饭、贫血以及体虚者,顺时针点揉)。

温馨提示:做这个方法的时候,很多朋友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误区,需要注意的是——
1、分不清顺逆时针,建议到精正褔源堂当面学习会更好。
2、双手没有暖肚脐。
3、双手绕肚脐周围做顺逆时针旋转,有人力度太大,有人力度太小,没有渗透力,这个力度一定要适中,以自己感觉舒服为宜。
搓鼻润肺法
【做法】双手空握拳,以双拇指指关节从印堂沿鼻两侧向下打圈搓至鼻唇沟处此为1次,共做36次;然后以双拇指指关节按揉迎香穴2分钟。
【作用】对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额窦炎、感冒、咽炎等有效调节,对哮喘、肺气肿、肺炎、肺心病等能缓解。
【相关知识】肺主气,司呼吸,上开窍于鼻。为五脏中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门户。掐揉角孙穴(耳朵最上端),有助于哮喘的缓解。
温馨提示:做这个方法的时候,很多朋友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误区,需要注意的是——
1、不是用手心搓鼻孔,而是用拇指关节按揉迎香穴。
2、双拇指关节从印堂沿鼻两侧不打圈,直接揉下来,有的是直接滑下来,有的是直接直上直下的刮。
缩阴固肾法
【做法】身体站立,用鼻子吸气同时收缩前后二阴,暂停2秒钟,然后用口呼气同时全身放松,此为1次,共做72次。
【作用】固肾气,调节肾脏,恢复元气。
【相关知识】使劲掐按后溪穴(感情线末端,手的侧面),有助于急性腰扭伤的缓解;双手搓热,沿着脊柱两侧从上往下搓,一次至少搓200次,可强肾气。
温馨提示:做这个方法的时候,很多朋友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误区,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在做缩阴固肾的时候,把呼吸方式跟做六字诀时的呼吸方式混淆了,缩阴固肾是用的平常呼吸(吸气收肚子,呼气鼓肚子),跟顺腹式呼吸(吸气鼓肚子,呼气收肚子)不一样。
后一篇:走近佛教(九)----佛恩居士